為深入了解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現狀,研究生暑期專業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于7月11日在桑植縣繼續開展調研活動。實踐團成員分別在鄧欣欣、盛喜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洪家關鎮的回龍村、洪家關村和泉峪村,與在崗工作人員及周邊居民進行了深入訪談和實地考察。
回龍村:散養模式下的污染防治實踐
在回龍村,實踐團成員首先與村委會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受地理環境和傳統觀念影響,回龍村以散養家禽為主,村委會通過實施衛生維護制度、加強環保宣傳等措施,有效平衡了村民養殖需求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此外,村內已建成三座化糞池設施,畜禽糞便得以無害化處理或轉化為農田肥料,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洪家關村與泉峪村:多元化養殖模式的探索與挑戰
在洪家關村和泉峪村,實踐團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進一步了解了當地畜禽養殖的現狀。在洪家關村,山林散養畜禽成為主流模式,畜禽糞便作為天然肥料直接施用于農田,充分利用了自然的消納能力。然而,在泉峪村,調研團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部分村民反映畜禽養殖異味影響空氣質量,加之基礎設施滯后和法律法規不健全,部分養殖主體在污染物處理上顯得隨意,對周邊村民生活質量構成威脅。


構建長效監管機制,共繪鄉村振興藍圖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為實踐團的每一位成員搭建了一座橋梁,讓他們跨越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之間的鴻溝,對畜禽污染防治的復雜現狀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精心設計的調研問卷、訪談記錄以及數據收集與分析,實踐團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構建農村畜禽污染防治長效監管機制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后續實踐團將以此為基礎展開研究,分析當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短板與瓶頸,提出未來政策制定和技術創新的方向,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助力農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對于實踐團的成員而言,這次暑期實踐活動既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旅程,也是一次心靈成長的洗禮。在烈日炎炎下,他們學會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了調研工作的艱辛與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代青年,肩上承載著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成員們紛紛表示,未來將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關注環境問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構建美麗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文/梁夢想 圖/研究生暑期專業實踐團 一審/鄧欣欣 二審/汪倫 三審/龔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