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至18日,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省工程熱物理學會、長沙理工大學、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電力》雜志社與我校電氣學院承辦的2025年《中國電力》春季學術論壇暨青年科學家學術沙龍在我校舉行。論壇以“AI賦能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突破與協同創新”為主題,吸引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300余位專家學者、青年科研骨干參會,中國電力微信視頻號等同步直播,累計瀏覽量達82萬余人次。
17日上午,論壇開幕式在云塘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副校長張軍輝出席并致歡迎辭,向蒞臨現場的領導、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并為能夠承辦此次活動表示衷心的感謝,并簡要介紹了學校的辦學歷史、學科發展情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副院長)、《中國電力》主編單葆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建軍,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正誼先后致辭。單葆國指出,中國電力系統正經歷“四高”,即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新市場主體、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高概率極端氣候的嚴峻挑戰,政策評估、電碳市場、電力氣象、用戶行為等新領域備受關注,尤其是人工智能作為當今科技領域的重要驅動力,將成為破解電力系統復雜性難題的關鍵技術路徑。趙建軍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電力系統智能化升級與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創新性技術支撐,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學術論壇,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經驗、展示成果的平臺。劉正誼強調,人工智能憑借強大的數據挖掘、模式識別和自主決策能力,為破解電網傳統技術難題提供了全新路徑。人工智能與電網業務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一場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會上同步發布“基于人工智能驅動的低碳高品質新型配電系統” “‘十五五’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協同規劃運行關鍵技術” “能源電力數據要素與人工智能應用”三項專欄征稿啟事,為學界搭建成果展示平臺。
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所所長魯剛,我校電氣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洪明,清華大學長聘教授郭慶來,國網商用大數據公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部副主任賀志,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數字化部主任周衛華等資深專家應邀作主旨報告。楊洪明以《新能源與靈活資源有效互動的電力市場運營研究》為題,圍繞電力系統現狀及發展方向,解析電力市場運營變革方向;針對AI應用快速發展,帶來算力中心耗電量大幅增長、電力供應短缺和用電短時波動性大、可靠性要求高等問題。郭慶來提出“算電協同”方案框架,為算力中心靈活性挖掘提供解決方案,提高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需求承載量;賀志解析DeepSeek大模型在電力系統的應用潛力周衛華結合湖南實踐,分享了AI驅動電網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魯剛以《新型電力系統構建與技術集成創新》為題,介紹了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
青年科學家學術沙龍環節聚焦技術落地與學科交叉,大連理工大學新能源系主任袁鐵江提出電-氫耦合規劃技術新路徑;天津大學副教授葛磊蛟展示了元強化學習在配網無功優化中的突破;暨南大學教授王衛良、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張雪霞分別就智慧用電技術、氫能燃料電池健康管理展開研討。沙龍期間,會議表彰了2024年度《中國電力》突出貢獻青年編委、優秀審稿專家、高影響力論文等,東南大學青年首席教授葉宇劍、西安理工大學系主任王曉衛、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所長王晶、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張蘇、長沙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宋晨輝等獲獎代表分享學術心得。
18日,參會代表赴國網長沙供電公司調研全國首個“可解釋AI配網調度員”示范項目,實地考察AI技術在電網調度的應用實效。下午,《中國電力》雜志社聯合長沙理工大學開展“期刊入校園”活動,參觀了長沙理工大學電網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
本次論壇通過學術研討、技術交流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形式,系統探討AI驅動電力系統智能化升級的核心問題。會議凝聚學界共識,為破解高比例新能源并網、源荷雙側強不確定性等挑戰提供創新思路,助力“雙碳”目標下能源體系高質量發展。
(文/朱杰 圖/會務組 一審/吳文斌 二審/趙斌 三審/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