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長沙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鄉村留守兒童啟蒙使者”在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坪山村開展了第二次課堂教學和實地調研。針對當地的留守兒童在教育方面存在教學內容相對單一的問題,為了引導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興趣,增強對化學的求知欲,該團隊于當日上午在坪山小學開展了“化學趣味小實驗”這一課程。

根據排課安排由團隊成員李林給孩子們講解“顏色變變變”實驗的基本原理,并演示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李林先向孩子們介紹實驗材料,隨后在小助手的幫助下進行實驗演示。演示過程中,李林針對實驗現象向孩子們提問,孩子們熱情回答并積極參與討論,對杯中試劑顏色的變化表示驚嘆不已。演示結束后,團隊其他成員給每組分發實驗材料,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切身體會做化學實驗的樂趣,領略化學中蘊含的奧秘。




李林表示:“第一次站上講臺,面對著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神,我感到。在展示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液體顏色發生變化的一瞬間,同學們發出的驚呼,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于化學的神奇之處充滿了興趣,也更加堅定了我們進行化學啟蒙的意義。讓更多農村孩子接觸到化學實驗課,拓展他們的視野,增強對化學這門學科的興趣。”
當日下午,為探尋新寧縣教育現狀,共謀改進當地的教育大計,此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第一次深入岳陽市新寧縣部分居民家中調研教育和相關政策落實情況。

團隊成員李林、馬紅梅、李欣、李晶、馮姣、童柏媛、覃寒利參加調研。他們先后走訪調研了幾戶居民,用面對面交談的方式,針對提前準備好的問題對居民進行提問,詳細了解當地學校教育、升學率變動、大學生支教和雙減政策的落實等情況,并總結匯總所得信息和材料,匯報給當地政府。

經此次深入調研發現,雙減政策在當地部分學校有落實,作業量有所減少,并采取5+2模式(即讓學生放學后延長兩個小時在校時間來完成作業)。升學率較以前有較大提高,但部分居民表示減負工作會使城鄉學生差距更大,不利于鄉下孩子升學。對于大學生支教情況,居民提出,雖然支教隊伍中的大學生基礎扎實,但缺乏教學經驗。
馮姣表示:“經過這次調研,我認為學生的教育和家長的重視程度關系很大。在這次調研中,有一位家長十分看重自己孩子的學習,給我們輸出了很多她的觀點,她認為農村現在的教育較以前來說有進步,但是相對縣城學校來說還是比較落后,這也可以看出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其次是國家的雙減政策,在偏一點的學校還沒有起到效果。稍微靠近縣城的學校采取了5+2的模式,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也減少了家長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