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 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鄭蘭蓀教授應邀到長沙理工大學化學學院為大一新生在工科三號樓B-218教室親授一堂題為“物質結構與原子團簇”的課程。授課報告會由學校副校長葉澤教授主持,學院院長楊榮華教授,青年教師代表及17級化工類新生一起聆聽了鄭院士的授課報告會。
鄭院士從構成物質的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開始論述物質的組成結構,拓深延展到非分子物質-原子團簇,引領同學們在化學知識的海洋里暢游。一個個深奧的化學概念經過鄭院士深入淺出的講解變得淺顯易懂。當講到原子團簇的時候,鄭院士以手中的足球為例生動形象地解釋了C60為什么由多個六邊形和五邊形組成并能夠穩定存在的原因。特別地,他還跟大家分享了在美國Rice University師從諾貝爾獎得主Smalley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研究發現C60原子團簇產生的過程與經歷。在引申介紹納米材料的獨特性質時,鄭院士引經據典,從莊子墨子之爭入題,在莊子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之后,加入了“截至納米,物性乃變, 何以為然,量子凸顯”的新注釋。
近兩個小時的講課中,年近花甲的鄭院士一直站立授課。講授過程中,全程粉筆黑板板書,板書工整整齊,且多次親手擦去再寫,整個授課過程寫滿近12板板書, 讓同學們領略到一種學養深厚又平易謙和的大師風范。最后,鄭院士語重心長地轉送了導師Smalley教授給他的畢業贈言:“我什么都能夠傳授你,但是有一樣東西我沒法教會你,那就是‘Sence of science’。”表達了對同學們寄語的深情厚望。
這堂別開生面的化學課,鄭院士不僅講授知識,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直接傳授給長理本科新生,拓展了學生們的學術視野,增強他們在化學學科求真拓新的信心,令在座的全體師生收益匪淺!
鄭蘭蓀院士簡介:
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教育部化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全國勞動模范,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主要從事原子團簇的形成和反應規律、原子團簇的宏量合成方法設計與應用等研究。通過合成與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間產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團簇的生長過程,發現和總結了原子團簇的統計分布規律,建立了團簇形成的動力學方程及相關理論。在《Science》等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論文,“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獲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文/楊盛,圖/王伯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