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市場價為1元的藥品,公立醫院的采購價是30元,賣給患者的售價更是高出市場價30倍——巡察組無意中的一次醫藥購銷賬目比對,揭開了海南省澄邁縣人民醫院原院長羅小敏的貪腐黑幕。2017年10月,羅小敏因受賄353.7萬元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處理。(中國紀檢監察報 6月19日)
醫者,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世人所敬仰。然而,從各地查辦的醫療腐敗案件來看,一些地方醫療行業的文化生態已經被扭曲,開單提成、檢查黑洞、藥價虛高、專家走穴、收受回扣紅包等,醫療腐敗觸目驚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鐵腕治腐下,一大批醫院院長和主任們倒在了反貪腐的道路上。近日,新京報又報道了一起貪腐案,廣東省中山市一女院長王瑩,將救死扶傷的醫療機構當成發家致富的生意場,在醫院工程項目建設、后勤服務承包、醫療設備和藥品采購過程中,甘愿被社會老板收買役使,披著醫者仁心的外衣收著黑心回扣,搞權錢交易和利益輸送,受到廣泛關注。
從上述的羅小敏案和王瑩案中,都側面反映出醫藥衛生行業腐敗的一些特點:以受賄多見;甚至出現塌方式腐敗,主要發生在藥品、衛材、器械、設備招標采購、使用等各個環節。一旦案發,會涉及很多單位和人員;醫療腐敗影響非常惡劣。這樣的貪腐案往往讓人有一種百味雜陳的辛酸,戳中人們的“痛點”:一方面,我國醫療資源緊張,看病難、看病貴已是民生之痛,另一方面醫療系統又不時有貪腐案件爆出,醫療資源被肆意揮霍;一邊是醫患沖突時有發生,公眾與一線醫護人員之間的隔閡亟待消除,另一邊卻是醫療系統內的腐敗肆意妄為、缺乏監管,實在讓人義憤難平。
事實上,醫療腐敗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的行風政風問題,更是嚴重損壞患者利益,并扭曲社會關系,撕裂社會互信,除了經濟的危害,還涉及一系列違背道德倫理的嚴重后果。因此,對醫療腐敗就得“刮骨療毒”。而如何有效整治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加強廉政教育。積極運用典型案例開展法制宣傳和警示教育,促進醫務工作者端正思想、端正工作態度,恪守職業道德,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好務,積極發揚救死扶傷精神,養成良好正派的工作作風,提高防腐拒腐意識,從思想上抵制腐敗現象的發生。其次要加強監督管理。醫療系統專業性強,醫院院長往往既是行政領導又是權威專家,話語權大。而作為本系統“關鍵少數”的院長一旦失守,醫院自糾能力又弱,那么便很容易造成大面積腐敗。因此,加強對醫療系統負責人,尤其是一把手的監督便尤為重要。并且,衛生、藥監、工商、物價等職能部門也要齊抓共管,通力協作,形成合力,加強對藥品流通環節的監管,從源頭上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同時,還要暢通舉報渠道,號召干群同監督,不斷加強外部監督力度,防止醫療腐敗中的暗箱操作。再次要加強制度建設。要嚴格醫療人員、資金和藥品等管理,規范辦事流程,避免從中作梗,在實際工作中杜絕腐敗現象;要針對醫院的特殊性質,探索建立一套對醫院各類包括醫療、基建、采購等環節形成有效的審計機制,提高透明度,讓醫院的各項事項運行在陽光下。最后要加大懲處力度?!皠訂T千遍,不如問責一次”,針對醫療腐敗問題,要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曝光一起,決不姑息,形成強大的持續震懾,使其不敢越過“紅線”。
醫療與民生息息相關,醫療腐敗讓人深惡痛絕,正所謂“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面對醫療腐敗,黨和政府不僅要敢抓“一時”、常抓“長遠”,更要善抓“落實”,堅決把腐敗的歪風打壓下去。(桂東縣紀委、縣監委 譚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