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言馬 在馬研馬 在馬愛馬 在馬信馬
——長理中國化系交大馬院印象
2017年12月25日,我們中國化系一行10人來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黨委副書記張濠教授、概論教研室資深專家、馬克思主義學院前副院長胡涵錦教授負責接待了我們。雙方就十九大精神“三進”、概論課程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了交大馬院人“在馬言馬、在馬研馬、在馬愛馬、在馬信馬”的可貴品格,收獲良多。
一、關于交大馬院
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近代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其前身南洋公學成立于1896年,校址在上海徐家匯。現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仍在老地方,是國內跨越了三個世紀的少數大學校園之一。1985年開始建設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到1988年劉保國老師在那兒念研究生的時候,大一新生已經開始在這個新校區學習和生活了。現在它的面積是徐匯老校區的十多倍,那里也有以上院、中院命名的大樓。實際上交大現在的教學、研究大部分都在那兒進行了,現在新校區是交通大學的主校區。21世紀,上海農學院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相繼并入交大。去年是上海交大建校120周年,學校舉行了隆重的校慶。今年交大121歲了,當我們漫步在閔行占地5000畝的廣袤新校園的時候,覺得交通大學依舊年輕,一點也不顯老。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于2009年6月,承擔全校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管理,負責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組織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研究。2016年5月,成為首批上海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
學院共設6個教研室和2個研究中心。6個教研室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研室、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研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研室、形勢與政策課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2個研究中心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領導力國際研究中心。
學院是首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二級學科博士點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學科點主要研究方向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文化軟實力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傳播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世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德育研究。
學院擁有優秀科研和教學團隊,有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有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年度影響力人物、教學能手等。
二、關于十九大精神“三進”
進教材方面,過去存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三進”的例子,要從教材建設規律的角度去進行總結,特別是要從教學對象即學生的角度去研究。十九大精神進教材基本上不是問題,也主要不是老師操心的事,因為有中央和教育部的統編教材。現在教材修改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已經進入到三稿,下學期開學就能用上。
進課堂則不容易,這需要老師有較深入的研究,不然會停在表面上,流于形式。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是“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長期是多久,究竟什么時候進入新時代,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又如,黨的十九大還提出,在新時代,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等,這些新思想新判斷都與“概論”課有關。由于黨的重大會議提出的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關的內容進教材和教材的修訂不同步,對“概論”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教材的修訂工作要滯后一段時間,
可以說,正是在特殊的時候,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思考和研究一些問題。不然,如果老師自己都沒弄明白,就無法讓學生明白,也無法進學生頭腦,無法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
三、關于概論課程建設
根據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概論”課程是各高等院校本科生教育階段的必修課,而且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不僅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知識和中國國情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有清晰而系統的認識,具有運用基本原理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更進一步堅定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使他們真正成為新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合格而過硬的人才。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黨的理論創新是個不斷進行的過程。這種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在“概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也有體現。教育部指定的“概論”課教材自2007年出版以來,到2015年8月,8年時間先后進行了6次修訂,歷經7個版本,調整充實了許多新的內容。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又有了很多新提法,今后的概論課教學肯定要加入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并充分體現了廣大一線師生的建議,改進教材的呈現方式。
這些都是為了實現這門課程的目的,完成這門課程的目標和培養任務。因此,在概論課教學全過程中,要深化教學改革,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關于思政課教學
思政課地位方面。根據2008年《中宣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各高等學校應當建立獨立的、直屬學校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二級機構”之規定,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設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并且作為一個獨立的辦學實體,受到了學校的重視。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親自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從經費上看,每年學校撥給學院的經費足以支持學院的各項活動,實現了從“沒有錢”到“不差錢”的轉變。從實際地位上看,每年學校黨委書記都有專門聽取關于思政教育方面的匯報。十九大后,校黨委書記親自到馬克思主義學院了解情況,逐一詢問與會老師,鼓勵師生們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
教學環節方面。教學環節從選課開始,到考試結束。從選課來看,四門課程分為兩個學年上,綱要和基礎大一的學生上下學期分專業班級輪流選,概論和原理大二的學生分專業班級輪流選。雖然也是學生選教師,但因為學生特別多,老師特別少,每個老師都有足夠的學生選擇。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環節。關于理論教學內容,十九大后,可以考慮在十九大報告的基礎上,凝練出若干專題,不同課程要各有側重。十九大報告的很多內容都可以進入四門思政課程中,哪些內容進哪一門課程,要有研究和取舍,不然就會出現某些內容在四門課程中重復甚至反復講授的問題。總的來看,十九大的內容在四門課中普遍講授會面臨重復問題,在不同課程中重點講授則面臨選擇問題。理論教育不打折扣,理論教學4學分64學時,實踐環節有資金保障,每個任課老師的每個教學班級都有條件到上海及周邊的實踐教學基地(如黨的一大、二大、四大會址、孫中山故居等)實地考察或參觀,可謂學生全員參與。考試方式為開卷考試,占總評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
科研工作方面。鼓勵教師們發表文章,申報課題,目前已經形成良性競爭局面,老師們自覺投入時間和精力到科研中去。在科研工作量的計算方面,不僅學院規定的權威和重點期刊以及C刊上的文章計科研業績,而且普通公開發表的文章也計算科研業績(一篇普刊上的文章的業績值等于0.5篇C刊的業績值)。
教師類型方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有專任教師42人,分布在六室二中心,平均每個教研室6-7人,承擔全校本科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以及研究生的公共政治課。教師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教學主導型,一種是教學科研并重型。老師們自主選擇教師類型。相比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教學主導型教師需要承擔較多的教學任務和較少的科研任務,但完成了基本的工作量、年終考核合格后,兩種類型教師的收入沒有明顯的差別。超工作量的課時津貼為每節課90元。
教師培養方面。學校的一切教育工作最終都要落實到教師身上。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有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青黃不接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年輕老師已經占相當大的比例。由于上海的高房價,學校在五年內給每位青年教師安排低房租的公寓房,以利于青年教師安居樂業。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的問題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主力人員不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人才回到本學科的不多,從事思政課教學與研究的更少,學科意識還有待加強,教師們的學科底蘊還有待植厚。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征服人,教學方法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論的力量。為此,提高老師理論素養,比形形色色的改革更重要。特別要培養和提高思政教師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忠誠度,讓教師們在馬言馬,在馬研馬,在馬愛馬,在馬信馬,處理好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和信仰問題。
通過一天的學習考察,我們總的感覺是上海交通大學實現了對老師的人性化管理,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學校提供低價的廉租公寓房,解決了新來的年輕老師的后顧之憂。校園里安排了每半小時一趟的校內通勤車,走在校園內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乘座。教學樓衛生間的衛生紙、洗手間的熱水令人羨慕,幸福感爆棚。老師們上課之余,在學院的辦公區域,有專門的休閑放松的場所。學院辦公樓設有專門的婦女小家、職工小家,是品茶休閑的好去處。辦公室之外寬廣的過道旁,設有茶座式的閱覽處,各種專業期刊擺放在書架上,老師們可以邊休息邊閱覽,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