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院研究生對中國傳統書信格式的認識,11月27日晚,我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貴全博士為長沙理工大學第十五屆研究生“云影講壇”——馬克思主義學院分講壇暨2023級研究生入學文明禮儀專題學習作名為“中國傳統書信(尺牘)格式概要”的學術講座。講座在云塘校區文科樓B203舉行,我院一年級、二年級各專業研究生參加了講座。此外,其他學院的部分學生也參加了講座。
文老師首先介紹了傳統書信的價值與意義。他指出,傳統書信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即使從實用性上來說,雖然電話、社交軟件等現代通信方式由于其便利性逐漸取代了傳統書信的地位,但傳統書信表述形式有時仍有用武之地。
緊接著,文老師簡要介紹了傳統書信的起源與發展歷程。他指出,由于早期文字的主要載體是龜甲與青銅之類的較珍貴材料,所以最初沒有私人書信。《左傳》中記載的《叔向使貽子產書》《鄭子家遺趙宣子書》《子產遺范宣子書》等也都具有公函性質。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簡牘逐漸成為文字的主要載體,這時私人書信開始出現,即所謂“尺牘”。而隨著帛作為文字載體的普及,私人書信大量出現。文老師列舉了古詩十九首中的《飲馬長城窟行》的例子,“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雖然紙張普及,但尺牘、尺素、雙鯉等作為書信的名稱依然廣泛使用。
隨后,文老師指出,中國傳統書信素來講究謙己敬人,適當的禮貌用語不可缺少。他重點介紹傳統書信的起首結構(稱謂敬辭、愛慕敬辭、邀覽敬辭)、結尾結構(祝頌用語)、落款結構(署名謙辭、啟稟用語),以及面對不同對象身份(長輩、平輩、晚輩)如何選擇適當的敬辭與謙辭的問題。文老師特別指出,很多敬辭特別是部分愛慕敬辭已不太適合當今時代,但如“尊鑒”“惠鑒”“青覽”等邀覽敬辭及“敬上”“謹上”“謹白”等啟稟用語還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最后,文老師還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傳統尺牘經典。如《曾國藩家書》《秋水軒尺牘》《雪鴻軒尺牘》《小倉山房尺牘》《魯迅書信》等。
(圖、文/張玥卓 審/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