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明確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既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提高人才培養社會契合度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換擋升級、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要求。作為推進產教融合的重要主體,高校應當用好“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把“金鑰匙”,有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打通教育成果轉化為產業效益的“最后一公里”。
將“三全育人”與產教融合有機結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向縱深發展,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在結構、質量、水平等方面出現了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兩張皮”現象。如何培養理想信念堅定、思想政治過硬,并且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高質量人才,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三全育人”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新時代新任務,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深化產教融合作為黨和國家的戰略性舉措,同樣應當成為“三全育人”機制必須貫通其中的重要對象。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深化產教融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操作性文件,我省也明確將深化產教融合納入《加快推進湖南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9-2022年)》之中。可見,產教融合既是“三全育人”的職責使命所在,也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三全育人”的內涵,兩者同向同行,完全可以相互融入、協同推進。應積極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推動“三全育人”與“產教融合”互聯互通互促。
一是動態對標、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教育改革實踐。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使命,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提供接續不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將產教融合落實到高校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的全過程,融入到“三全育人”的頂層設計之中。避免將產教融合狹隘地理解為“實踐教學”,要特別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和激發,并將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要基礎。
二是加強建章立制,保根本、謀長遠、促長效。注重“三全育人”與產教融合的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建立兩者互聯機制。將“三全育人”與產教融合納入“十四五”規劃重要內容,建立完善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促進機制,營造推進產教融合的良好環境與氛圍。
三是著力服務國民經濟發展主戰場,推動人才培養與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通過“三全育人”系統,為產教融合注入正確的價值導向、強勁的精神動力和可靠的人才供給,引導學者和學生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切實對接好服務好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湖南高校,尤其要針對湖南經濟發展所急所需,立足“一帶一部”和“三個著力”、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要求,緊扣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三全育人”成效,加速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抓住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大力研發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湖南經濟創新發展;要圍繞湖南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任務、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助力增強湖南經濟綠色發展競爭力。
四是探索“引企入教”模式與路徑。應將優秀優質企業納入“三全育人”主體之一,引導企業深度參與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以多種方式參與高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鼓勵區域、行業骨干企業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共同組建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共建平臺,帶動中小企業參與,推進實體化運作。同時,要注重深度挖掘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將優秀企業富含的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競爭精神轉化為“三全育人”材料,用鮮活的事例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塑造學生。
(作者:方瓊,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載《湖南日報》2020-01-20第05版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0-01/20/content_143582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