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理論學習

□ 當前位置: 首頁 -> 黨建園地 -> 理論學習 -> 正文

【湖南日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魅力大湖文化

發布日期:2019-06-03 來源: 作者: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洞庭湖是一個超越了地理意義且具有湖湘意蘊的文化符號。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培育了湖湘兒女曠達而包容、守正又靈動的區域人文氣質和“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百折不撓、兼收并蓄”的湖南精神。洞庭湖區自古就是人杰地靈、物產豐沛的魚米之鄉,到了21世紀,更是集陸水空交通于一體,新型工業、特色農業、物流集散在此完美接駁,為傳統的聚湖、山、島、城之美的大湖文化注入了新時代元素,增添了現代美感。

國務院2014年批復《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時,明確提出要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努力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以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探索大湖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保護好大湖生態文明系統、增強大湖文化特殊魅力,已成為新時代三湘兒女的歷史使命和重大發展機遇。

高質量推進大湖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認識上必須突出“高站位”。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新時代洞庭湖生態文明建設應立足天下大勢、著眼廣闊前景、具備深邃內涵。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加劇深化,也極大地改變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與條件。在明確“守護好一江碧水”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時代使命基礎上,我們要增強戰略定力、創造區域特色,提高大湖區生態文明建設質量。

高質量推進大湖生態文明建設,核心要素中必須突出“水生態”。洞庭湖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蓄滯洪區,年均有近2800億立方米水量流入長江,對維持長江黃金水道、保障長江中下游用水意義重大。大湖生態文明是集湖、河、濕地于一體的綜合性水生態文明,“水”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洞庭湖生態文明建設應以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為核心,全面提升洞庭湖水資源配置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和防洪減災能力。湖南省委、省政府2016年起在洞庭湖區持續開展溝渠塘壩清淤、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河湖圍網養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工業污染源排查整治等五大行動,并同步實施濕地修復、黑臭水體治理、黑楊清退等環境整治工作,旨在用江河安瀾、河湖健康為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支撐;下階段還將推進“江湖”資源產權制度創新,建立“江湖”生態補償機制,在環洞庭湖區域落實領導者水生態資源資產價值離任審計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以水資源為核心的市場交易制度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才能多頭并舉,確保一湖碧水映藍天。

高質量推進大湖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中必須突出“綜合協同”。洞庭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綜合體系,包括經濟體系、城鎮化體系、文化體系、社會組織體系、制度體系等等,各體系相互關聯,必須協同推進,才不至于顧此失彼。今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通過了《關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決議》,再次強調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應協同推進。大湖生態文明建設一是要與大湖經濟發展深度對接;二是要與湖南“一帶一部”戰略定位、湖南一湖四水保護治理全面對接;三是要主動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接,拓寬、提升戰略平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應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農業農村改革、社會民生領域改革上大力創新,帶動整個湖南高質量發展、成為中部崛起的強勁板塊。

高質量推進大湖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打好文化牌”。大力挖掘洞庭湖區歷史文化遺產,發展大湖生態文化產業。洞庭湖區自古就是吸引文化人的圣地,以岳陽為輻射點的湖畔城鎮也是中國南北方、腹地與沿海地區各色人等交往、物阜集散交易、文化交融互鑒的重要樞紐地帶。大湖生態區的地理優勢和文化積淀為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締造帶來了機遇。要在中國文化的當代表達上下功夫,開發文化創意產業,加快培育數字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環湖打造一批具有洞庭山水特色和湖湘人文歷史風味的特色城鎮;開辦影視基地、創作基地,開展湖區旅游、素質拓展、特色體驗等,激發人們創作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大湖文化精品。要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大湖文化回歸生活,不斷涵養和提升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從而更加堅定地推進大湖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周艷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五四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

 

——載《湖南日報》2019-05-30第07版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9-05/30/content_1391722.htm?div=-1

  • <center id="9wjrh"></center>
    <bdo id="9wjrh"></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