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下午,水利學院“學術沙龍”活動2017年第5期在云塘校區工三B319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張信寶研究員作了主題為“環境地學研究: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學術報告。報告由胡世雄教授主持,校內外師生近40人參與了本次活動。
胡世雄教授對張信寶研究員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領域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代表學院師生對他表示熱烈歡迎。張信寶研究員1968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1968-1969年參加山西軍墾農場勞動鍛煉;1969-1983年主要從事泥石流、滑坡研究;1983-1986年在新西蘭森林研究所從事土流研究;1986年-2011年主要從事核示蹤、侵蝕泥沙、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喀斯特的研究。張老師40余年的科研工作,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涉足領域廣,研究成果十分豐富。
張老師從他的退休生活講起,靜心回味自己幾十年來的科研歷程,把一個個科研故事記錄下來,于2014年出版了專著《100個科研故事》,于2016年續寫了20個故事,更名為《環境地學科研故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已交出版社編審。張老師一開場說“我不是來作報告的,我是來講故事的”,希望通過科研故事以啟發年輕學生。整個報告講了15個“故事”,分別講述了“西昌黑沙河古滑坡之謎”、“用冰川運動理論解釋土流位移”、“發明電解質溶液時測斜儀”、“土流的流動與滑動”、“樹根網穩定土流的機制”、“決心回國開展土壤侵蝕的137Cs法示蹤研究”、“計算農耕地侵蝕量的137Cs質量平衡簡化模型”、“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元謀干熱河谷‘一塊石頭二兩油’的名諺”、“黃土高原森林分布與黃土厚度的關系”、“水庫蓄水滯洪降低下游河流挾沙能力的機制”、“喀斯特坡地土壤地下流失的發現”、“喀斯特坡地徑流系數遠低于流域徑流系數”、“洼地沉積137Cs斷代確定喀斯特小流域侵蝕模數”和“錐峰和塔峰的表層巖溶帶徑流溶蝕形成機制”。張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一個個科研經歷描繪成栩栩如生的故事,配合野外實地考察的圖片和圖表,不僅使在場師生享受了知識的盛宴,也學習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
本次報告內容豐富且極具教育意義,在場師生提出許多專業性問題,張研究員與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探討交流,現場氣氛十分活躍。本次學術沙龍得到了學院領導的支持,學院師生熱心參與,促進了校內外師生的學術交流。
(文/徐藝菲、李志威 圖/袁昕亞 編輯/院黨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