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8月1日,胡旭躍教授課題組赴黃河源調查河流演變、濕地生態與水環境。本次考察組由李志威博士負責,陳宏博士、余志、李想、宋劼、劉晶分工協作,邀請美國雪城大學的高鵬教授、湖南大學的王丹陽博士生參加。考察的主要內容包括黃河源的彎曲河群演變,若爾蓋的河流系統的生源物質通量,和黃河源達日沖積辮狀河段。
調查組的考察線路如下:(1) 7月18日-19日,成都—黃河源的若爾蓋。在黑河支流-熱曲開展取樣工作。(2)7月20日-27日,兩個調查小組集中于若爾蓋、唐克和紅原的白河與黑河及其支流,開展調查、測量與取樣工作。(3)7月28日,生源物質小組結束調查工作,返回長沙。(4)7月28日-29日,河流演變小組從紅原出發,經久治、阿壩、斑瑪,到達達日縣城。調查和測量黃河干流達日辮狀河段,下午經甘德和瑪沁,到達黃河峽谷河段拉加鎮,再經同德,到達河南縣城。(5)7月30日,從河南返回若爾蓋,完成兩個大彎道的測量工作,即完成全部考察工作,向成都方向返回。(6)8月1日,全部成員返回長沙,順利完成本次野外考察工作。
整個考察過程在3500m海拔以上工作,需要克服各種高原反應、強烈的紫外線、各種感冒癥狀和腸胃不適等。滿負荷的白天野外取樣和測量工作,晚上繼續整理和測量樣品,和分析數據,高效且頑強地超預期完成了各項考察目標。
在黃河源河床演變、彎曲河群演變及裁彎、泥炭沼澤萎縮機制、自然河道、人工渠道和沼澤濕地的生源物質、牛軛湖內底棲動物、土壤碳通量等方面獲得了第一手數據,為從定量上認識黃河源的彎曲河流演變、濕地退化和生源物質通量提供堅實的保障,同時也發現若干新的研究問題。
本次考察通過周密的總體計劃和恰當的科學問題預設,在全體成員的團隊協作,克服疲勞,不懼艱辛,取得了較重要進展。本次野外考察得到了水利工程學院領導和諸多老師的熱心鼓勵和支持,每位成員都發揮了關鍵作用,使本次考察的目標和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本次黃河源考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西南河流源區徑流變化和適應性利用的培育項目“徑流變化下三江源沖積河群的河床演變規律(91547112)”資助和項目負責人胡旭躍教授的全力支持。
(圖文/李志威 編輯/黨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