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學科代碼:0814 學科級別: 一級
一 學科簡介及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下設巖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等六個二級學科。
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2003年獲得橋梁與隧道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土木工程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批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十一五”、“十二五”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現為長沙理工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017年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全國前10%~20%)。
本學科現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湖南省工程實驗室、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擁有一大批先進的儀器設備。
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就開展結構可靠度理論、大型橋梁施工控制理論、巖土工程施工災變及防控、橋梁結構靜力行為與新技術新工藝、混凝土及砌體結構理論與技術等研究,且從未中斷。在多年的研究中,十分注重基礎理論與重大工程應用研究相結合、基礎研究與規范編制相結合。
十余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省部級獎數十項,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橋梁、隧道、巖土及建筑等工程領域中。
序號 |
研究方向 |
1 |
橋梁與隧道工程 1)橋梁結構可靠性分析與耐久性評估;2)橋梁工程安全設計與控制理論;3)橋梁工程新材料、新結構及新技術;4)既有橋梁檢測、評估與加固;5)隧道工程控制理論及其應用 |
2 |
結構工程 1)混凝土、砌體結構和鋼結構基本理論及應用; 2)結構損傷診斷與壽命預測理論及應用 |
3 |
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 1)工程結構抗風理論與方法;2)工程結構抗震理論與方法 |
4 |
巖土工程 1)邊坡災變防控與生態修復;2)復合地基設計理論與方法;3)隧道與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災變防控 |
5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1)建筑節能理論與技術;2)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6 |
市政工程 1)水和廢水處理理論與技術;2)安全飲用水水質保障體系與技術 |
二 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知識扎實,能在土木工程領域內獨立、創造性地從事研究、應用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如下: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品行端正,遵紀守法。
2.具有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作風和敬業奉獻精神。
3.掌握土木工程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地應用理論或實驗的研究方法開展創新性的研究工作的科研能力,擁有嚴謹求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和作風,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且具備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身心健康,能勝任教學、科研和技術管理等工作。
三 培養方式
1.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實行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重點培養學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并取得創新性成果的能力。導師負責研究生的業務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可根據需要確定副導師和協助指導教師,并組成以研究生指導教師為組長的研究生指導小組,負責研究生的培養和考核。
2.導師或指導小組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制定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并對課程學習、學術活動、選題報告、學位論文等環節的要求和進度予以指導和檢查
四 學制與學分
1.學制為4年,碩博連讀生基本學制為 6 年(其中博士研究階段不少于4 年)。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8年。
2.第一學期內完成所有課程學習。學位論文研究、撰寫及答辯的時間要求不少于2年。
3.最低學分要求
總學分 |
課程總學分(8學分) |
必修培養環節學分 (4學分) |
學位論文學分(68學分) |
學位課程 |
選修 課程 |
前沿性學術活動 |
開題報告 |
學位論文 |
公共基礎課 |
學科基礎課 |
80 |
2 |
2 |
4 |
2 |
2 |
68 |
五 課程設置
課程 類別 |
課程代碼 |
課程名稱 |
學分 |
開課 時間 |
備注 |
學 位 課程 |
公共基礎課程 |
G1221001 |
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 |
2 |
Ⅰ |
必修 |
G1222001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
1 |
Ⅰ |
選修 |
G1321001 |
英語(博士) |
2 |
Ⅰ |
選修 |
學科基礎課程 |
X0221001 |
廣義變分原理及有限元 |
3 |
I |
至 少 選 修 2 學 分 |
X0221002 |
張量分析 |
2 |
I |
X0221003 |
高等結構動力學 |
2 |
I |
X092101 |
高等水處理理論 |
2 |
I |
X092102 |
高等微生物學 |
2 |
I |
X092103 |
化學動力學與反應器理論 |
2 |
I |
X1621001 |
無機多孔材料研究進展 |
2 |
1 |
X1621002 |
納米科學與技術進展 |
2 |
1 |
選 修 課 程 |
X0222001 |
高等混凝土結構理論 |
2 |
I |
至 少 選 修 4 學分 |
X0222002 |
橋梁結構高等理論(二) |
3 |
I |
X0222003 |
隨機振動理論及應用 |
2 |
I |
X0222004 |
結構體系可靠度理論與應用 |
3 |
I |
X0222005 |
高等巖土力學 |
2 |
I |
X0222006 |
結構抗風與抗震理論 |
2 |
I |
X0422008 |
建筑環境模擬理論與方法 |
3 |
I |
X0422009 |
人居環境理論與評價方法 |
2 |
I |
X0422010 |
安全飲用水保障理論與技術 |
2 |
I |
X0422011 |
水環境修復理論與技術 |
2 |
I |
X0422012 |
廢水生物處理數學模型與系統模擬 |
2 |
I |
X0111042 |
水泥與水泥混凝土(雙語) |
2 |
Ⅰ |
X1612010 |
先進復合材料 |
2 |
Ⅰ |
X0111072 |
高聚物結構與性能 |
2 |
1 |
X1622002 |
固體材料表征方法 |
2 |
Ⅰ |
X1622003 |
高端環境催化材料與技術 |
2 |
1 |
X1622004 |
綠色化學與技術 |
2 |
1 |
必修 環節 |
前沿性學術專題活動 |
|
2 |
|
|
開題報告 |
|
2 |
|
|
注:跨學科報考的博士生根據研究方向補修本學科碩士骨干課程2門,補修課程不列入培養計劃,不計學分,由導師和學院負責檢查和審核。
六 必修環節及要求
1. 前沿性學術專題活動,計2學分
博士生應參加前沿性學術專題活動,在讀期間至少在本學科范圍內做學術報告兩次以上,并至少有一次在全國性或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自己撰寫的論文,在讀期間一般應聽取10次以上的學術報告。每次學術活動要撰寫總結報告,并將有關的書面材料交導師簽字認可。
2.綜合考核
時 間:第三學期或第四學期(在職生可順延);
方 式:考核采用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法,由3-4名教授組成的考核小組(指導教師可參加考核小組,但不擔任考核小組組長);考核范圍:內容覆蓋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計算機技術、實驗技術和前沿進展;標準:①書面答卷內容包括所選主要課程;②答卷及面試回答問題所反映的技術水平超過碩士生畢業答辯的水平;③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構成撰寫學位論文的基礎;考核合格者,方可進入下一培養環節。
3.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計2學分
選題報告應全面、準確地評述研究課題方向上的國內外主要成績,字數一般不少于1.5萬,應提供的參考文獻一般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獻一般不少于文獻總數的40%;(文獻綜述報告不要求在刊物上公開發表)。
4.學位論文中期檢查
在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中期,由研究生指導小組或學科組對研究生論文工作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待解決的問題及與預期目標的差距等進行檢查考核。學位論文中期檢查時間由指導老師視情況確定。對論文中期檢查不通過者不能申請答辯。
七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以論文的創新成果為主要衡量標準。創新成果包括:新的理論,新的方法,通過試驗和分析得到的新的發現,對已有的不系統的成果進行系統的歸納使之形成新的系統,糾正已有理論體系中的重大錯誤或缺陷,新的技術(包含軟件系統)和相應的理論體系,以及答辯委員會認可的其他創新成果。
1. 選題要求
論文選題應屬本學科前沿領域具有重要理論和學術價值的課題,選題可以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也可以是高新技術和重大工程技術的開發研究。
2. 規范要求
論文應是一篇系統而完整的學術論文,由中英文摘要、目錄、緒論(文獻綜述)、主要研究內容、結論和參考文獻(不少于100篇,且精讀參考文獻不少于50篇)等組成。論文論據可靠,立論方法正確,推理有邏輯性,文章結構嚴謹。論文總篇幅不少于8萬字。論文的格式、文法、引注、標點符號應規則嚴謹,具體要求參照《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范》的有關規定。
3. 時間要求
博士生撰寫學位論文的時間自選題報告后不少于2年。
4. 學術成果要求
博士生獲準答辯畢業的學術成果基本要求為:
博士生在讀期間,在本學科領域國外SCI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篇,且滿足下列選項條件之一:
a. 在本學科領域SCI源刊上另發表學術論文不少于1篇;
b.獲得本學科國家發明專利;
c. 在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認定的中文重要期刊上另發表論文不少于一篇(每個二級學科限定一種,由學科討論統一確定)。
博士研究生發表的學術論文或授權的專利必須以長沙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且要求博士生為第一作者或者指導教師為第一作者、博士生為第二作者;此外,期刊論文要求見刊或在線發表,專利需獲得授權證書。
5. 答辯要求
答辯委員會應由5-7名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博士生導師、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組成,其中校外專家不少于2名,博士生導師人數應不少于總人數三分之二。具體要求參照長沙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的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