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新寧縣水廟鎮枧桿山村也迎來豐收年。連日來,農民合作社的村民何順兵樂開了懷,“鴨稻共生”養殖的鴨子被搶購一空,種植的水稻也被訂購。“我們的鴨子無飼料養殖,肉質特別好,有機水稻也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何順兵說,“以前不敢想,鴨子能賣50元一斤,有機水稻能賣到30元一斤,原來種田也能實現增收。”

今年9月,我校后勤集團再次“以購代捐”購買了116萬農產品。據了解,截至10月份,學校已完成消費扶貧或直接采購新寧縣及對口幫扶村農產品金額達到1144.9萬元,超額完成了面向新寧縣“以購代捐”908萬元的采購任務。
枧桿山村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山多地少,平均海拔500余米。過去,由于銷售渠道不通暢,產業結構不合理,增產不增收是農民經常遇到的難題。

我校對口幫扶后,打出了消費扶貧和產業扶貧的“組合拳”,成立了新寧縣枧桿山臍橙專業合作社、新寧縣枧桿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寧縣裕家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構建了“一組一特、一組一品”產業發展格局。
水稻種植是枧桿山村的傳統產業,今年,在駐村扶貧隊的幫助下,引進了先進的“鴨稻共生、酵素種養”技術,在全村種植了100畝健康環保的高標準有機水稻和500畝綠色有機水稻,對傳統產業進行了提質,也實現了農民增收。

為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成立了“以購代捐”消費扶貧校農合作領導小組和“以購代捐”消費扶貧聯絡辦公室,在校內開設專門的“以購代捐”活動場地,搭建了“村淘有愛”電商平臺,簽訂了相關采購意向合同;制定了《枧桿山村品牌打造計劃》,進行產品推廣與策劃,并為農產品制作了標識、包裝,提升了特色農產品“顏值”。
“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已經從抓銷售渠道變成了抓產業,確保農產品既生態又環保。”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宋劉斌這樣介紹道。
如今的枧桿山村,種植了150畝高山生態臍橙和450畝山下生態臍橙,發展了100畝高標準有機水稻和500畝綠色有機水稻,種植了5畝大棚果蔬,建起了30畝高山雞、鴨、鵝養殖基地,建成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基地,為確保今年年底全村實現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彭怡峰 喻玲 圖/黃偉 審/宋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