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也是湖南推動能源革命、壯大能源產業、保障能源安全的內在要求和主題主線。我校專家學者堅持把科研寫在湖湘大地上,用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近日,7位專家學者聚焦湖南能源高質量發展,圍繞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湖南新型電力系統、培養能源產業創新人才、發展新型儲能等方面撰文,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貢獻“長理智慧”和“長理力量”。3月1日《湖南日報》理論智庫版整版刊發4篇智庫文章。
“湖南正在奮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必須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比重穩升。”曹一家在《大力推進能源領域“四項革命”,確保湖南端穩“能源飯碗”》一文中指出,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過程中,要端穩“能源飯碗”,需要大力推進能源供給革命,提升供給能力,優化供給結構;推進能源消費革命,發展新能源產業,培育綠色消費市場;推進能源技術革命,提高儲能運能用能效率,確保電力系統安全;推進能源體制革命,市場和法治雙管齊下,護航能源領域健康發展。他強調,湖南擁有“世界工程機械重鎮”“有色金屬之鄉”,新材料產業總量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長沙的先進儲能材料產業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具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好基礎。我省應抓住國家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的機遇,完善產業配套,力爭率先建成國家重要電動汽車產業基地。
“截至2021年,湖南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65萬千瓦,同比增加221萬千瓦,成為電源裝機增長的絕對主力,新能源在電源總裝機中占比提升至25.2%。”曾祥君、唐欣在《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全面推進湖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文中,從推進電力裝備制造業升級、電網數字化轉型、電力市場建設三個角度,為湖南如何應對新能源大規模發電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挑戰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措施。他們認為,湖南有必要大力開展新能源技術研究和新能源裝備研制,有必要加強電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有必要加緊建立完善的電力市場機制和政策體系,確保新型電力系統安全可控、經濟高效運行。
“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湖南高校應勇擔使命,解決好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不適應、不匹配、不平衡問題,從創新人才培養著眼、從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入手、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破題,為我省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陳薦、田紅在《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為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培養創新人才》一文中提出,湖南高校應構建與能源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學科專業新體系,打造與能源人才需求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培養立志興湘的能源類創新人才。
“當前,湖南發展新型儲能仍面臨頂層設計不完備、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產業鏈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李傳常、胡章茂在《加快發展新型儲能,為湖南構建高質量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一文中,聚焦如何“做優創新鏈”“做強產業鏈”“做大價值鏈”,認為湖南應切實推動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聯動,加快儲能科技創新突破;補齊下游產業短板,打造國家儲能產業高地;著力提升儲能產業價值共創能力,將其培育成全省產業經濟發展新引擎。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而努力奮斗,是湖南高校的使命和責任。根據《中共長沙理工大學委員會關于貫徹落實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學校提出要堅持“四個面向”,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積極對接“兩新一重”“五張網”建設,主動融入“七大計劃”“八大工程”“九大行動”,加大對“一江一湖四水”治理與開發、工程機械、電力裝備產業、先進儲能材料、食品工程等研發攻關,發揮“三高四新”研究院等新型智庫作用,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教育鏈、學科鏈、創新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文/劉飄逸 審/喻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