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家毫書記視察校史館

杜家毫書記參觀大學生創新創業園

杜家毫書記和全國優秀大學生“向陽青年”鄒勇松親切交談

杜家毫書記在洞庭湖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研究中心聽取工作報告

杜家毫書記與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與科研人員交談

座談會在一辦四樓會議室召開

杜家毫書記在座談會上發表講話
11月12日下午,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一行來我校視察,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推進科教強省建設進行專題調研。他強調,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更好地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謝建輝,副省長吳桂英,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王曉科,省教育廳廳長蔣昌忠,省科技廳黨組書記童旭東,省委督查室主任歐陽艷等省領導和部分省廳單位負責人,我校黨委書記付宏淵、校長曹一家等陪同調研。
杜家毫首先參觀了學校校史館。在校史館,杜家毫仔細端詳史料照片,了解學校的發展變遷、學科特色、辦學理念和成就,聽取了填海造島工程中使用的挖泥船絞刀、洞庭湖大橋、湘江綜合治理樞紐工程、膨脹土技術原理、無人機等實物模型和相關情況介紹。在“社會服務”版塊,當聽到付宏淵介紹學校幾乎參與了湖南所有重大工程的建設,湖南的每一條高速公路、每一座大型橋梁,甚至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上都活躍著學校的科研工作者和校友的身影時,杜家毫對我校科技創新和服務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表示了充分肯定。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杜家毫視察了我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與運轉情況,參觀了學生自主設計和創新創業成果。方程式賽車、共享打印機、電網故障行波定位裝置等一件件由學生團隊研發設計的產品,引得杜家毫不時駐足。得知其中不少產品和項目已實現產業化,杜家毫十分高興,勉勵同學們既要立足課堂,刻苦學習,打牢專業基礎;又要走出課堂,走進企業車間,進一步開闊思路視野、激發創造活力,把知識轉化為創新創業的成果。在“中國好人”、全國優秀大學生鄒勇松的“共享打印機”展臺前,杜家毫了解了鄒勇松的近況和共享打印機的推廣、使用情況,稱贊他“自強不息,實現了個人價值,是當代大學生的楷?!?。副省長吳桂英還細心詢問了鄒勇松醫療情況,關切的表示“在醫療衛生方面遇到困難,可以及時跟省政府和我聯系”。
在洞庭湖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研究中心,杜家毫聽取了研究中心負責人蔣昌波副校長關于洞庭湖生態及水利工程方面的匯報;在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參觀了交通工程實驗室、x射線逐層斷面掃描系統、大型足尺路面加速加載試驗系統實驗大樓。“如何有效解決洞庭湖枯水期缺水、補水問題?怎樣更好地防范道路超載……”在視察中,杜家毫一連向科研人員布置了5個科研課題,勉勵大家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實效導向,把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核心技術上來。
在視察結束后舉行的座談會上,付宏淵做了題為《建設國內一流理工科大學 為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作出新貢獻》的情況匯報。付宏淵從我校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理論武裝、鞏固黨的全面領導,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高素質人才,聚焦國內一流理工科大學目標、不斷提升服務新湖南建設發展的能力等三方面匯報學校近年來的辦學舉措和取得的成績,并介紹了今后學校發展目標和服務湖南高質量發展的設想。曹一家匯報了學校的辦學思路和發展規劃,表示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等,正積極凝聚辦學合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一定不辜負省委對學校發展的期望,把學校建設得更好。
杜家毫充分肯定學校近年來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湖南改革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表示將更加重視和支持學校的建設發展。他指出,長沙理工大學特色鮮明,學科專業設置十分契合湖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校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深入踐行“九個堅持”,為全省產業發展、實體經濟振興和科教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杜家毫強調,要始終堅持正確辦學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也要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辦學規律,堅持黨的領導,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大力培育刻苦鉆研、求實創新、勤奮踏實的學風,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充分發揮學校在交通、電力、水利、食品、機械制造等領域的特色學科優勢,堅持開門辦學,做到“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與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的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找準教育教學、科研創新與全省發展大局的結合點,引導廣大師生積極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主動參與我省產業發展的火熱實踐。
杜家毫指出,一所學校能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關鍵在教師。要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求數量、規模擴張,但求名師、大家,努力造就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潛心教學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要扎實推進從嚴治校、依法治校,嚴格落實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文/喻玲 圖/劉飄逸 萬展平 審/方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