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湖南建設生態強省要有新思考、新布局、新作為。
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一是地位更高,將以生態文明建設新增為現代化強國目標中“五位一體”內容之一。二是影響更深,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三是要求更嚴,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堅持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四是任務更重,將生態環境優劣納入社會主要矛盾之中,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五是力度更大,將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湖南推進生態強省建設擁有良好基礎。生態是湖南最大的優勢和最大的潛力,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以上。自2007年起,湖南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了若干重大工程,搭建了寬廣平臺,積累了系統經驗,取得了眾多成果,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制度體系,形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理念與強烈共識,進一步確立了建設美麗湖南的共同愿景等。
增強生態強省建設的主動性與創新性。從戰略上深化認識、創新頂層設計。將生態強省建設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通過創造和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產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生態強省建設建立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與趨勢中。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約束和激勵并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與生態強省建設相結合,筑牢壓實生態強省的微觀基礎。嚴格主體責任,抓住關鍵少數,實施好地方黨政各級河長制、企業家、創新領軍人才等四個“一把手”工程。
(作者:劉解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8年03月21日
鏈接:http://ex.cssn.cn/gd/gd_rwhn/gd_ktsb/dbjhnshkxjxsnhzk/201803/t20180321_38830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