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07 閱讀數:
“立秋”至
你準備好迎接它了嗎?
接下來
跟著我們一起
走進“立秋”吧!
三伏帶一秋,
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1
立秋時節
2021 & AUTUMN
正值“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
“2
歷史淵源
中國古代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根據主要是天象變化,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因此,秋季以立秋為始點。
史料記載
《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后,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東漢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3
物候現象
@Vol.1
“涼風至”
涼風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也就是說,此時的風已經不是暑天的熱風了,天氣也開始呈現轉涼的趨勢了。
@Vol.2
“白露生”
白露生,是指“大雨之后,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點兒說,就是早晨大地上開始有霧氣了。
@Vol.3
“寒蟬鳴”
寒蟬鳴,是指“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寒蟬開始鳴叫,說明天氣真的開始變冷了,寒蟬之于秋天,就猶如布谷鳥之于夏天,都是一種信號。
“4
傳統習俗
貼秋膘 /Profile/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
“啃秋” /Profile/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吃“渣” /Profile/
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秋忙會 /Profile/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秋社 /Profile/
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吃“福圓” /Profile/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轉眼間
“立秋”已至
縱使疫情當前
也別忘了
與我們的家人
一起過一場
獨特的“立秋”佳節喔~
圖文來源|網絡
編輯|謝楠 姚慧
審核|王任飛
聯系郵箱|clxiaoyou888@163.com
聯系電話|85834718
校友之家公眾號
基金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