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培養學院:
經大賽組委會組織專家評審,現對本次獲獎名單進行公示:
序號 |
隊長 |
隊員 |
作品名稱 |
擬獲獎項 |
1 |
劉洋 |
費怡、羅小玉、張仲根、徐帆、熊夢飛 |
低碳暢行-智能網聯車輛最優軌跡建模與交通控制系統 |
一等獎 |
2 |
左思明 |
易俊波、陳偉、姬厚旭、付瑩鈺、徐行海 |
減碳常溫瀝青材料研發 |
一等獎 |
3 |
湯志剛 |
周全、成冰蝶、陳凝露 |
冰凍凍泥融融—一種低耗高效污泥脫水裝置 |
一等獎 |
4 |
朱江恬 |
廖柏琛、楊慧婷、羅意彬、段文超、嚴景好 |
新一代多源節能自主式5G基站冷卻技術 |
一等獎 |
5 |
趙乙凡 |
陳思宇、趙茜、文子涵 |
人居環境智慧化管控系統開發及節能調控方法 |
一等獎 |
6 |
義政遠 |
馬向、夏鵬、劉玉婷、潘錦俊、劉文靜 |
綠能減排——新型生物質驅動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熱電聯產系統 |
二等獎 |
7 |
夏鵬 |
潘錦俊、劉玉婷、馬向、孔曉英、何栩 |
與光同行—面向校園電動自行車綠色充電的屋頂光伏系統優化設計 |
二等獎 |
8 |
張洪顯 |
易帥兵、舒超、唐鈔、劉艫標、劉黔東 |
基于廢棄鋼渣的新型低碳瀝青路面關鍵技術研究 |
二等獎 |
9 |
王玲 |
謝顏武、胡浩南 |
基于水環境的智慧雙碳平臺 |
二等獎 |
10 |
劉玉婷 |
戰鈺、夏鵬、義政遠、趙廷波、粟俊杰 |
低碳到家-基于電動汽車V2B模式的住宅小區冷熱電聯供系統設計優化 |
二等獎 |
11 |
周思航 |
史長云、華嘯天、劉靜、曹志偉、祝軒 |
雙碳背景下-綠色道路與智能化設計 |
二等獎 |
12 |
章乘峰 |
劉楊凱、熊曉婷、冀豪帥、劉紫丹、楊恩喆 |
新型雙循環多分區單級自養脫氮系統及其性能優化 |
二等獎 |
13 |
陸運斌 |
文峻峰、陳振業、閆興莉、姚丁、戈錦果 |
基于雙碳背景下路域污水處理及能量回收技術 |
二等獎 |
14 |
卿榮全 |
儲琨、宋炳皞 |
基于高效亞硝化的低碳脫氮新技術 |
二等獎 |
15 |
杜璇 |
丁志、陳德緣 |
低溫蒸氣驅動卷曲膜、納米發電機體系發電電解水制備氫能 |
二等獎 |
16 |
劉科科 |
李永歡、傅昂 |
湖南農村地區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經濟性及碳排放分析 |
三等獎 |
17 |
朱傲常 |
王歡、徐翱、歐可、李沐 |
換熱器內基于流致振動的渦激俘能裝置設計 |
三等獎 |
18 |
陳澤偉 |
張杰、張學文、蔣社偉、譚淑玉、董志博 |
建筑“節能使者”—一種基于相變微膠囊的建筑節能涂料 |
三等獎 |
19 |
周彩婷 |
馬莉莎、陳巧云、鄭佳穩 |
綠色節能穿戴式人體制冷服 |
三等獎 |
20 |
孟維廳 |
唐俊、曹晨歡、孟才華、左佳文、劉備源 |
基于大數據挖掘的超特高壓換流閥狀態監測與評估系統 |
三等獎 |
21 |
喬妮 |
王瑞麒、劉豪、郭傲、高藝 |
一種用于冷卻5G基站功率放大器芯片的新型熱管 |
三等獎 |
22 |
龔雅馨 |
羅歸權、張璐、劉新月、梁聰 |
雙碳背景下面向高速公路混合交通流的車輛協同合流策略 |
三等獎 |
23 |
程晨 |
張大發、劉婧、殷子良、成梓榕、羅雄 |
節能減排、優“智”生活 |
三等獎 |
24 |
王欣桐 |
謝萊、高菲、卜湘、陽濤 |
生物電化學系統耦合厭氧氨氧化強化焦化廢水脫碳除氮效率 |
三等獎 |
25 |
羅文 |
張冠北、王躍、谷永杰、廖凱 |
基于太陽能集熱的兩步熱化學循環CO2裂解制CO |
三等獎 |
26 |
謝舒 |
李延秀、劉雨、陳冉昊、黃元芯、王琰 |
一種應用于5G無線通信的新型雙頻太陽能微帶天線 |
三等獎 |
27 |
夏宇博 |
龍田源、蔣琳、肖敏之、向優濤、陳濤濤 |
廢棄電子電路版中金屬鈀的選擇性回收 |
三等獎 |
28 |
侯體成 |
王明然、余江濤、曾子望、鄧婷 |
能效先鋒-高校智能節電管理先行者 |
三等獎 |
29 |
雷毅 |
陳瑞、郭津、楊國錟 |
大規模電動車智能有序充電 |
三等獎 |
30 |
陳文浩 |
張陽、劉智玲、羅晗月、宋思雯、劉坤東 |
“雙碳”目標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究 |
三等獎 |
說明:公示截止時間至2022年10月17日上午12:00。如有疑義請實名(含學院名稱、聯系電話)陳述事由,于截止時間前提交紙質件至能動學院創新實踐辦公室李老師(聯系電話:85258407,地點:新能源大樓2棟509創新實踐辦公室)。
研究生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2022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