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承辦單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報告內容:One 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報告人姓名: 黃海濤
報告人所在單位: 香港理工大學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 教授/博士生導師
報告時間: 2019-10-26 下午2:30—3:30
報告地點: 新能源大樓1A-302
報告人簡介:黃海濤,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電介質材料和新型低維納米結構新能源材料的制備、性能表征及物理機制研究。至今發表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nce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論文200多篇,其中影響因子>10的論文近60篇,被引>8300次,H因子52。編著書1部和受邀參寫2部書章節。曾榮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2017)和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2019年)。曾任英國皇家化學會刊物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的顧問委員。現任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和Materials Reports Energy的國際編委,國際電化學能源科學院(IAOEES)理事,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礦物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儀表功能材料學會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技術專業委員會資深委員。
報告承辦單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報告內容: Hybrid Nanostructures for Long Lasting Sodium-Ion Batteries
報告人姓名: 侯仰龍
報告人所在單位: 北京大學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 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專項首席科學家,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報告時間: 2019-10-27 下午14:30—15:30
報告地點: 新能源大樓1A-302
報告人簡介: 侯仰龍,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專項首席科學家,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納米生物醫學與能源領域的應用探索研究。發展了單分散磁性納米材料的通用制備方法,探索了磁性納米顆粒在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應用;設計制備了若干納米結構雜化材料用于高性能的鋰電池電極等。迄今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谷歌引用13800余次,H因子60。申請專利13項,授權10項。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和中國材料研究會科技獎一等獎1項。在國際和各類雙邊會議上作大會或分會邀請報告50余次。榮獲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9)、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2009)、青年科學之星新人獎(2010)、北京茅以升青年科技獎(2011)、綠葉生物醫藥杰出青年學者獎(2012)、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3)、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4)、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18)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2018)。正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重大項目課題等。現任Rare Metals副主編,Advanced Science (Wiley)、Scientific Reports (NPG)、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期刊編委,中國材料研究會常務理事、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等。
報告承辦單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報告內容: Pathways to High-Energy-Density Redox-Flow Batteries
報告人姓名: 盧怡君
報告人所在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 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港科院青年院士
報告時間: 2019-10-27 下午15:30—16:30
報告地點: 新能源大樓1A-302
報告人簡介:盧怡君教授,2012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港科院青年院士。盧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學院的創會成員,曾獲得多個中大及國際研究及教學獎項,包括中大,博文教學獎(2016)、校長模范教學獎及院長模范教學獎(2014)、香港研究資助局杰出青年學者(2014)、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Family Society of Fellows for Sustainability (2009)。盧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金屬-氧/硫電池機理研究以及新型高能量液流電池材料開發。液流電池相關工作包括提出硫基半固液兩相復合液流電池,碘-硫以及鋅-碘溴液流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金屬-氧電池方面的工作包括闡釋鋰-氧電池充電過程中析氧反應的工作機理,催化劑在其中的作用機制,以及鉀-氧電池新電解液的開發。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 Int. Ed, Joule等國際核心期刊。
Abstract:Energy storage system is a critical enabling factor for deploying unstable and intermittent renewable power sources such as solar and wind power sources. Redox flow batteries (RFBs) offer unique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 low cost, scalability and rapid response for grid energy storage.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bottlenecks of RFBs is their low energy density, which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cell voltage and the solubility of the active materials.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discuss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nergy density of aqueous and nonaqueous RFBs and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n the redox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se RFB systems. Design strategies including redox complexing agent (e.g. lithium iodide, lithium bromide), semi-solid approach (e.g. sulfur/C and organic molecules), and solid-flow approach will b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flow rate and current density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under continuous/intermittent flow modes as well as the synergistic interplay between solvent and redox-active materials in solid and liquid phases will be discussed.
報告承辦單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報告內容: 電化學儲能用碳基材料及其器件探索
報告人姓名: 李峰
報告人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 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報告時間: 2019-10-27 下午16:30—17:30
報告地點: 新能源大樓1A-302
報告人簡介: 李峰,1995年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2001年于中科院金屬所獲博士學位。隨后在中科院金屬所先后助研、副研和研究員。已在Adv Mater等期刊發表論文250余篇,被引用超過30000次,其中30余篇高被引用論文,入選科睿維安高被引用科學家(材料和化學),受邀為Adv Mater、Science等撰寫綜述和展望,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2006年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2018年曾獲得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被聘為《新型炭材料》、《儲能科學與技術》、《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和《JPhys Energy》編委。
因清潔能源等方面需要,電化學儲能用材料與相關器件(如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成為研究的熱點。在各種電化學儲能體系中,碳材料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用作電極材料、導電劑及復合基體等,特別是近期出現的各類新型碳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為電化學儲能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并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本報告介紹了在碳材料,特別是以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為代表的納米碳材料,從基礎電化學的認識到典型電化學儲能器件(鋰硫電池、超級電容器等)、柔性電化學儲能等領域的進展,并對碳材料在這些領域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同時報告了低溫電池的研究進展。
報告承辦單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報告內容: 鋰離子電池:材料、界面及電化學機理研究
報告人姓名: 楊勇
報告人所在單位: 廈門大學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 閩江計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際期刊J. Power Sources (影響因子7.47) 主編
報告時間: 2019-10-28 上午10:00—12:00
報告地點:云塘校區圖書館報告廳
報告人簡介: 楊勇博士,現任廈門大學閩江計劃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能源電化學、材料物理化學及表面物理化學。曾榮獲中國化學會電化學貢獻獎(2017), 國際電池材料協會(IBA)技術成就獎(2014),他亦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99),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 并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現擔任國際知名電池雜志 J. Power Sources (IF=7.47)主編, 國際電池材料學會(IBA) 理事會理事,國際鋰電池會議(IMLB)執委會委員與特種化學電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學術兼職, 同時長期擔任國家軍用電池專家組的專家。
先后承擔包括國家973、國防973、重點研發專項及其基金委重點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40余項, 同時也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主編出版“固態電化學”專著1本。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正式發表論文300余篇, 引用8000余次(H=53)。申報中國發明專利等50余項,其中已獲授權30項。培養畢業博士后/博士/碩士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