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在新能源大樓1A- 302多功能會議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邀請清華大學侯仰龍教授、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李峰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盧怡君副教授三位電化學專家來校作學術報告。此次報告會旨在推動我校材料科學ESI學科建設和增強材料科學協同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國強致歡迎辭并致謝三位教授來學院作學術交流。


侯仰龍教授在報告中以Hybrid Nanostructures for Long Lasting Sodium-Ion Batteries為題,介紹了鈉離子電池及負極材料的相關研究工作,以過渡金屬硒化物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對有效解決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盧怡君教授以Pathways to High-Energy-Density Redox-Flow Batteries為題,介紹了關于儲能領域中液流電池的相關研究工作。他指出,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以其獨特的優勢可作為重要的能量儲存裝置。為進一步提高其能量密度,盧教授作了大量關于水系與非水系氧化還原液流電池上的相關工作。他希望液流電池將來也能應用到動力汽車等領域,對液流電池的應用前景進行了長遠展望與美好展望。

李峰研究員以“碳基材料在電化學能源轉化和儲存中的應用”為題,作了關于碳材料在鋰硫電池等能源領域的學術報告。李峰在報告中談到因清潔能源等方面需要,電化學儲能用材料與相關器件(如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和鋰硫電池)成為研究的熱點。在各種電化學儲能體系中,碳材料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用作電極材料、導電劑及復合基體等,特別是近期出現的各類新型碳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為電化學儲能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并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李峰著重介紹了以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為代表的納米碳材料,從基礎電化學的認識到典型電化學儲能器件(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和鋰硫電池等)、柔性電化學儲能等領域的進展,并對碳材料在這些領域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同時也報告了低溫電池的研究進展。
整個報告會現場,材料學院師生們圍繞感興趣的問題與這三位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現場學術交流氛圍活躍。通過此次報告會開闊了學生們的學術視野,啟迪了學生們創新思維,督促學生們在以后的科研生活中養成探索習慣,提升學術能力,促進學科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簡介:
侯仰龍,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先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專項首席科學家,磁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材料研究會常務理事、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理事。
盧怡君,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港科院青年院士,香港青年科學院創會成員,中大博文教學獎、校長模范教學獎及院長模范教學獎獲得者,香港研究資助局杰出青年學者。
李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睿維安高被引用科學家(材料和化學)、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新型炭材料》、《儲能科學與技術》、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J Phys Energy編委。
(文/圖 張怡瓊 審/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