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承辦單位:土木工程學院
報告內容:科學技術工程與大跨橋梁創新
報告人姓名:葛耀君
報告人所在單位:同濟大學
報告人職稱/職務及學術頭銜:教授、國際橋協主席
報告時間:4月17日(周六)下午3:20
報告地點:工科二號樓B302
報告人簡介:葛耀君,同濟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特大跨橋梁風振精細化理論與方法、大跨度橋梁抗風設計方法與應用、橋梁結構設計理論與施工控制技術等方面教學、科研和工程應用工作。曾任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主任。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計劃項目、863計劃課題以及40多項重大橋梁工程,涉及到全世界最大跨度拱橋——上海盧浦大橋、全世界最長跨海橋梁——東海大橋、全世界最大跨度鋼箱梁懸索橋——西堠門大橋等。主編出版專著6部,發表期刊論文300多篇,發表會議論文150多篇。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6項,國外科技獎項3項。現任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主席(該協會近90年歷史上首位擔任主席職務的中國學者),國際風工程協會執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理事長等。
報告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工程與大跨橋梁創新
科學以發現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為核心,成果是科學論文;技術以創新主觀需要的人工方法為核心,成果是技術報告;工程以創造現實中沒有的人工建筑為核心,成果是工程圖紙。報告總結了國內外大跨度梁式橋、拱式橋、斜拉橋和懸索橋所遇到的技術挑戰和所取得的創新成就。梁式橋主要面臨彎矩承載力極限和混凝土梁橋開裂并撓曲的技術挑戰,相應地產生了鋼-混混合梁橋或矮塔斜拉橋和波形鋼腹板或鋼桁架腹板組合梁橋創新技術;拱式橋的主要挑戰是穩定性,雖然沒有重大突破,但是取得了鋼箱拱肋和鋼管混凝土拱肋拱橋的技術創新,前者便于養護且具有良好的全壽命耐久性能,后者有效節省了鋼和混凝土的用量,降低了造價;現有的空間索面閉口鋼箱梁斜拉橋具有足夠的抗風性能儲備,如果能夠克服主梁受壓屈曲和長拉索振動挑戰,其跨度可以增長到1400m至1500m;懸索橋的挑戰來自于超大跨度抗風穩定性,應對抗風穩定性的有效方法是氣動措施,例如穩定板、中央開槽及其組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