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下午,我校云塘校區文A504座無虛席。應我院邀請,清華大學英語系王寧教授來我院講學,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生態批評與后現代環境倫理學建構》的精彩報告。講座由外語學院副院長夏日光教授主持。
王寧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外文系博士生導師兼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總負責人兼博士后流動站站長,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拉丁美洲科學院(The Academy of Latinity)院士。兼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致遠講席教授;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福特杰出學者講座訪問教授,伊利諾斯大學杰出訪問教授,華盛頓大學杰出訪問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訪問研究員,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訪問教授等。
在兩個小時的精彩報告中,王寧教授展示的PPT圖文并茂,并以眾多他經歷的小故事為引,旁征博引,語言風趣幽默,使整個會議室氣氛十分活躍。他首先對全球化與生態文明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指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讓社會受益,又給生態文明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并且,與經濟上的那種“一體化”的趨同性全球化所不同的是,文化上的全球化帶來的是兩個不同的走向:文化的趨同性和文化的多樣性,而且后者的特征將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而變得越來越明顯。王教授提出了他本人對全球化的理論建構:(1)作為一種經濟一體化運作方式的全球化。(2)作為一種歷史過程的全球化。(3)作為一種金融市場化進程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全球化。(4)作為一種批評概念的全球化。(5)作為一種敘述范疇的全球化。(6)作為一種文化建構的全球化。(7)作為一種理論話語的全球化。
王教授接著指出,全球化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令人難以回避的問題甚至危機。在這種語境下,生態批評也應運而生了。就生態批評的初衷來看,它的終極目標并非僅在于解構,而是在解構的過程中逐步建構一種新的文學批評環境倫理學。這種新的環境倫理學不同于現代主義的“非此即彼”式的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亦此亦彼”的后現代環境倫理學。也即,這種新的環境倫理觀認為,人與自然應始終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因為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固然需要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不應當以犧牲自然和改造自然環境作為代價,而更應該是設法找出一條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途徑來達到人與自然的雙贏。
在隨后的討論時間中,王寧教授對老師們、同學們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熱心的解答。最后夏日光教授做了總結性發言并向王寧教授致謝。
此次講座給老師們、同學們提供了與國際理論大師面對面進行交流的機會,使大家對生態批評及如何建構后現代環境倫理學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