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首屆“教學奉獻獎”獲得者、馬克思主義學院陳穎老師
“教師一職,擇之,即應愛之!”
這句話,出自榮獲我校首屆“教學奉獻獎”的陳穎教授。陳老師喜歡讀書,喜歡教書,喜歡為之堅守了大半輩子的三尺講臺。書海中的他心情愉悅,講臺上的他精神抖擻。他是學生眼中兢兢業業的好老師,同事眼中勤勤懇懇的“老黃牛”,是教育領域中的一位盡心盡力的耕耘者。
與教師有不解之緣的“戲劇”人生
1966年,15歲的少年陳穎面臨中考,正當成績優秀的他信心滿滿地做著準備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文革”風暴粉碎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面對整個社會沉溺在狂熱的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之中、升學不再被人提起的景況,他深感前路迷茫,不知何去何從。就在這時,一個偶然的機遇向他展現了一片新的天地:一位鄉村小學的女老師休產假,使他在居委會的推薦下成為一名代課教師。雖然這只是一份報酬不高的臨時工作,但他還是很高興,為自己能以15歲的年齡成為一名教師感到自豪,也從學生嗷嗷待哺的目光中感到了教學工作的神圣。這便是他教學生涯的起點。17歲時,陳老師被“上山下鄉”的洪流裹挾到了農村,盡管每天要為生計艱苦勞作,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學。正因為如此,當他所在的公社中學需要一名民辦教師的時候,組織上便把眼光投向了他。在這所中學里,他教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甚至擔任過校文藝宣傳隊的輔導。由于勤奮向學、虛心求教,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很快就贏得了師生的好評和領導的信任,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教師。1976年,陳老師招工進入工廠,盡管身份變了,物質生活條件改善了,但他卻不怎么開心,因為三年民辦中學教師的經歷使他對人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他渴望有一天能重新站上三尺講臺。終于,他迎來了高考的恢復,在面臨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時,他毫不猶豫地在志愿書上填上了“師范”二字。
從鄉村小學的代課教師,到公社中學的民辦教師,到最后成為一名高校教師,這中間的感受,旁人很難揣度。回顧人生,陳穎老師說:“這一路走來,雖無不凡之舉,但自己卻覺得踏實。因為這是自己選擇的人生,可以說無怨無悔。而且,”他開玩笑地說,“《三字經》講,‘教之道,貴以專’,若從15歲算起,我在教育崗位上已浸淫了45年了,可以說是專之又專了吧!”
做“最用心的老師”
雖然獲得了首屆“教學奉獻獎”,但陳穎老師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本職工作,無需過多贊揚,“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學校最好的老師,但我一直努力做最用心的老師。”
時下大學的課堂經常被人們形容為枯燥、乏味,但陳老師的課堂卻像磁場一樣散發著無窮的魅力。課堂里的他既提綱挈領又旁征博引,既嚴肅認真又出語幽默,總能在不知不覺間將學生引向知識的海洋。陳老師自己說,上課最高的境界,應當是令同學們“如沐春風、如飲美酒,悠悠然、飄飄然”。打開學校評教網,諸如“為人和善、閱歷豐富、講課內容豐富有趣,深受學生愛戴”這樣的好評撲面而來。卓越會計班的王冉同學聽過陳老師一學期《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課,提到上課時的情形依然興奮激動:“陳老師的課特別吸引人,前排總是坐得滿滿的,他的精彩言論經常讓我們忍不住鼓掌叫好。”馬克思主義學院研二的的李廣興同學也感觸頗深,“陳老師的課每次都有新意。”
讓同學們評價如此之高的教學效果背后凝聚著辛勤的付出。據了解陳老師的人介紹,一門課,哪怕教過很多次,他都會不厭其煩地修訂講稿。只要知道誰在教學上有專長,哪怕對方年輕許多,都會移樽就教。至于為搞好教學有意識接觸各界人士,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更是家常便飯。這讓他的講授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兼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令同學們大開眼界、收益良多。
課堂教學的精彩與陳老師廣博的學識不無關系。他的博聞強識是有目共睹的,除歷史學外,舉凡政治學、社會學、美學、文學、教育學等都有所涉獵。正因為如此,學生總能從他的課堂上學到很多專業課程外的東西。面對師生發自肺腑的“博學”贊譽時,陳老師總是覺得不好意思。在教與學的關系上,他認為“惟弱水三千,方能取一瓢而飲。”而為了這“三千弱水”,他不知讀過多少書,查閱過多少資料,以至有人因只要有問題都能在他那里得到回答,竟開玩笑說他就是一部“百科辭典”。
樂享“質樸的幸福”
作為一名老師,陳老師最令人感佩的是他對學生誠摯的愛。無論是學習上的誨人不倦,還是生活中的關懷照顧,他總是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一名人民教師的社會角色。
逢年過節的時候,陳老師都要將一些不回家的學生叫到家里一起吃飯聊天。“這對熟知陳老師行為的人來說早就是一種傳統了。”研二的劉麗君同學說。在她看來,這種“傳統”不僅成為陳老師與學生交流的一種特色,也給了學生們如同家一樣的溫暖。
“能對學生的成長起點作用,這種感受是很不錯的。”這就是陳老師簡單的幸福觀。這種幸福觀不僅使他收獲了一份愜意,也讓學生在人生的跋涉中獲得一份助力。二十多年前,一位品學兼優的女學生因家境貧寒、身染疾病等緣故在職業生涯上面臨很大困難。出于愛生惜才之心,陳老師幫助她留校從事教務的同時兼任教學。初為老師的她不擅此道,陳老師又手把手教她怎樣備課、上課,甚至連怎樣出試題、答疑都悉心指點。這位女生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增強前行在教育戰線的信心。后來她考上了上海一所名牌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現在已成為當地一所高校深受學生歡迎的副教授。陳老師的傾心付出,收獲了無數學生的尊敬和熱愛。每逢節假日,總能收到來自四面八方,蘊含深深敬意和濃濃謝意的問候短信。“作為一位學人,他秉承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學道;作為一名老師,他堅守了高尚的師德;作為一名長者,他為后來學子樹立了一個榜樣。”時下在重慶公安局工作的王天瑞滿懷深情地說。
陳老師不僅對學生關愛有加,對青年教師亦傾力相助。他經常犧牲休息時間,為他們答疑解惑,對他們的論文、教案、專著等提出修改意見,為他們報考博士研究生撰寫推薦信,幫他們聯系論文發表刊物和著作的出版單位。陳老師常說:“每個人的進步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既然自己過去曾受過老一輩學人的關心照顧,那么,就有責任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更何況教育是眾人的事業,非一人的力量所能承擔。”
“最大的奉獻就是不斷奉獻”
陳老師在教師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了30來年,一直忙碌在教學一線。陳老師常說,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熱愛它,盡心盡力把它做好。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對于學校、學院安排的各種任務,不論份內份外,他總是愉快接受、認真落實。雖然已到花甲之年,但他為教育事業操勞的心依然有力地跳動著。
在陳老師心中,教書是充滿激情的事情,“我一上講臺就精神抖擻。”一談起教書,陳老師就眉飛色舞,興奮得像個年輕人。“雖然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我覺得自己還年輕,與學生一起工作、學習、生活常讓我‘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啊!”多年的堅守與付出,也讓陳老師收獲了不少榮譽,多次獲評“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等稱號,在這些榮譽中,陳老師最看重的是“師德標兵”。“我認為做老師最重要的是師德,我能得到這個稱號,至少表明我做到了自己期許的那樣:‘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盡管學校給年過花甲的陳老師辦了延聘手續,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最終還是要退出工作崗位的。為了對自己的教學生涯有個交待,他目前正在策劃寫一本總結自己教學心得的書,書名暫定為《今天我們怎樣做教師》。陳老師覺得應該與年輕教師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的快樂,即便談不上什么經驗,告訴別人不要再犯自己曾犯過的錯也是好的。“什么是最大的奉獻,我以為不斷奉獻就是最大的奉獻。”為了多一點可讀性,陳老師還準備將自己的“課堂語錄”收錄其中,這些語錄大多是學生記錄下來的,一收集,竟有幾百條之多。
在陳老師的“課堂語錄”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師雖然在某些人嘴上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卻也是難以使人長久堅守的職業。因為它委實不能創造什么驚天動地的業績。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平淡無奇,就選擇了瑣碎麻煩,一句話,就選擇了默默無聞和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