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突然不想理別人嗎?
·同樣的事情說了好幾遍對方還是不改:
·很簡單的問題自己不思考卻要來麻煩你:
·上了一天課卻被父母質問在學校是不是天天都在玩......

我有一個朋友,一向待人大方、熱情,因為有耐心有想法,所以人緣很好沒想到他的朋友有次吐槽工作時,他直接說:“你自己的工作你做不好你問別人你再問多久問題都解決不了?!?/span>
這些在日常中不經意涌現的感受,讓人對自己感到陌生和困惑,過后回憶更是覺得內疚和自責,漸而產生自我懷疑。
其實,當我們對身邊的人或事過度共情,讓自己變得心累、麻木、抑郁時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間歇性冷漠”。
01
間歇性冷漠有什么表現
第一,對現在的社交生活感到疲憊,常常想要自己偷偷躲起來,不想與他人交談。
第二,一向溫和待人的自己,卻在某一瞬間突然暴躁,顯得格外冷漠。
第三,對除了自己的事情外提不起任何興趣,不想關心他人,甚至對部分事情產生厭惡感。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偶爾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明明之前的自己十分溫和可不知道為什么在某一刻會變得格外暴躁。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02
為什么會產生間歇性冷漠
第一,在一段時間內過度共情,所受的負能量達到了極限。冷就成了一種對外的防御機制,提醒自己將精力多用于自身,而不是過度放在別人身上。
與他人的社交每次都是自己讓步,體諒他人,極少有人真正理解你。
第二,在情感上被索取成為常態,自己得不到足夠的支持。
第三,外界環境壓力突然間的增大,我們對自身情緒的消化能力減弱,平時正常的社交活動在此狀態下可能難以有正常的反饋,導致我們心態波動太大。

03
如何正確看待間接性冷漠
感到累,就休息;
感到煩躁,就停下來:
感到不舒服,就離開糟糕的圈子。
(1)間接性冷漠≠我失去了共情能力
·認可情緒的合理性
坦誠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主動的向身邊的人表達自己想安靜的一個人呆一呆的情緒,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內心負擔,也不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人和人之間,熱情很重要,可冷漠也同樣重要。高情商的人,正是懂得給自己的共情心放假,懂得讓自己的熱情更可貴,才能輕松維系好人際關系,
(2)間歇性冷漠≠需要和他人“斷聯”
·維護個人邊界
營造獨處空間,去安靜的地方走一走,讓煩躁不安的心得到安定,增強內在的穩定性。
每個人所能承受的負能量總是有限的,所能提供的積極情緒也是有限的。
(3)間歇性冷漠≠被動的、消極的狀態
·及時恢復自己的能量
也許靜靜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也許找個朋友聊聊,尋求情感上的安不要強迫自己,讓自己感到舒適與安全最重要。慰,
生活中沒有人是萬能的,每個人都有疲憊的時候,只有懂得自己幫自己卸下疲憊。懂得間歇性冷漠,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愛人。

04
結語
間歇性冷漠其實是個正常的現象,生活中不可能處處是積極與熱情,冷漠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接納間接性冷漠,放松心靈,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讓外界的情緒填滿自己的內心。只有懂得呵護自己的感受,好好關注自己,方能更好地接納外界的人來人往。
(文/李佳慧 圖/來源網絡 審核/禹敏 盧靈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