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
-Oscar Wilde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失戀"這個話題。我們在遭遇失戀后,都會經歷什么?不同的人又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失戀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嗎?
一次典型的失戀
看起來應該是什么樣的?
提起"失戀”,很多人會想到"分手”。但是,分手往往是一個客觀事實,標志著一段關系的結束,兩個人的分開。
覺得對象可失戀,其實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被甩了,暗戀的人脫單了,昧對象有了新歡,能沒有那么愛自己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情形之下,人們都有可能體會到失戀的感覺,而這,也是每個人一生中,大概率會經歷的。

1)失戀后會經歷“戒斷期'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人們處于一段戀愛關系中時,大腦的活動狀態與處于藥物上癮的狀態十分相近。而在失戀后,人們的狀態也與戒毒的反應類似,大腦中被激活的區域與戒毒時被激活的區域相似。
所以,如果愛是一種癮,失戀就會是一次戒斷。
當這段關系不能再繼續,你無法從伴侶那里得到和戀愛中一樣的情感支持時,你的潛意識就會把過去的甜蜜回憶當作替代品,導致回憶的畫面一直在腦海里浮現。

2)失戀后會經歷“哀悼期”
心理學家Guy Winch在《如何修復破碎的心》中寫道,人們在失戀后的狀態具有喪失和悲慟(loss and grief)的所有特征,
悲傷(grief)的過程分通常為五個階段:
①否認(失落) DENIAL
②憤怒 ANGER
③協商(迷茫)BARGAINING
④絕望(消極) DEPRESSION
⑤接受 ACCEPTANCE
在至親的人離世后,人們感到的喪失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雖然看不見傷口,但其痛苦程度不亞于一次全身燒傷。同時,創傷后的情緒和生活會是十分混亂和模糊的:悲傷、憤怒、反胃、胸痛、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下降等等。在大約1-2年的時間后,人們才會能接受喪失,最終完成真正的告別。
所以,很多人在失戀后的一兩年后,仍然能體會到強烈的悲傷,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失戀后人們也會進入一個差不多的哀悼期。
過去的種種美好會被無限放大,由此生出的失落和孤獨常常導致人們抑郁--40%的失戀者會經歷臨床可觀察的抑郁。
不過,悲傷的程度總會隨著時間減輕的。

在相似的悲傷里,
人們有著不一樣的失戀狀態。
1)男女失戀后表現不同,女性看上去更難走出來。
研究表明,在戀愛中,男性更多的是從“有伴侶的"社會身份中獲得自尊感,而女性則更多的是從連接的感覺中獲得自尊感。
這樣的差異,直接影響了男女失戀后的行為表現:男性會通過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來療傷,而女性更傾向于依靠朋友和家人這樣的社會支持。于是,常見的情況是:女性們聚在一起不斷回憶、剖析這段感情的私密細節,而男性似乎可以很快“move on",社交生活變得豐富,去旅行、去聚會,甚至去約會,試圖開啟下一段戀情。
2)社會的刻板要求,可能導致男性壓抑情緒,需要更長的時間走出一段感情。
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女性可以坦然地談論失戀,她們公開表露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可以被社會所接受的。而男性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卻可能被刻板地認為是“軟弱“的。
因此,男性在失戀后會感到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他們被社會“容忍“去酗酒、宿醉,但他們的悲傷不被社會接納--男性不可以軟弱。于是他們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承認自己的"失戀”。這可能導致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告別一段感情。
一次“好“的失戀
還可能是人生很重要的成長契機,
失戀是很難體面的。
當研究者要求失戀者們看前任的照片,并回想分手的場景時,失戀者的大腦中感受身體疼痛的區域會變得活躍。這種痛苦讓人們一時很難正常生活,帶來各種混亂和不堪。
當研究者要求失戀者們看前任的照片,并回想分手的場景時,失戀者的大腦中感受身體疼痛的區域會變得活躍。這種痛苦讓人們一時很難正常生活,帶來各種混亂和不堪。
但失戀也并非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有調查表明,58%的人認為結束一段感情給自己帶來了積極情感,更有70%的人在走出失戀之后表示,分手給自己帶來了個人成長。
這說明,一次“好”的失戀,是有可能成為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成長契機。

那些和我們曾經有過深刻的情感聯結,并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深遠影響的人,被稱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在與每一個重要他人的互動中,在與ta的相處模式中,在ta給我們的情感反饋中,在ta對我們的要求和期待中,我們的自我都會有所改變。
重要他人參與塑造了我們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是在成長的。
愛過的那個人,很遺憾,沒有能夠成為你一生的愛人。但或許,這個人已經成為了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成為你的真生命,對方教會你的成長,可能就是你們相遇的意義,
失戀了,總是不好過的,但也總是會過的。
“朝前看。”

(文/唐澤江 圖/來源網絡 審核/禹敏 李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