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异族巨大巨大巨粗,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圖片新聞

MORE+

新聞資訊

MORE+
◇ 當前位置:首 頁 > 正文 >

思政熱點

2022年湖南省高校新進思政課教師專題培訓班第五組討論總結

發布日期:2022年09月07日 12:36  來源:

翟真杰:作為一名新進教師,首次參加這么高規格的培訓,受益匪淺,大咖們的講授用心用情,感受如下:一是吸引力。每一位教授的授課精彩紛呈,將高大上的理論以通俗懂的方式進行教學,吸“睛”,讓大家愿意聽、聽得進、聽得懂!二是親和力。教授們幽默風趣的講座讓課堂充滿歡笑,貼近生活和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拉進師生間的距離,具有親和力。三是感染力。教授們以鮮活的案例和淵博的知識及精湛的理論闡述強烈地感染了我。日后的教學中可將教授們的授課知識點和授課方式融入思政課堂,讓課堂生動起來。現在面對00后的大學生,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思政課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促進課程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高效教學。可借助智慧課堂、微課堂等平臺等,通過手機實現師生在線實時互動交流和全程大數據記錄評價分析,從而使手機變教具,激發課堂的能動力。

鄭品芳:這次培訓的授課老師水平都很高,收獲很大。就“怎樣上好思政課”我有以下幾點感悟。第一,思想有高度,道理才講得準。要不忘初心跟黨走,心系國之大者,才能堅定政治立場,堅守政治信念,堅持政治原則。第二,知識有深度,道理才講得深。如果老師知識淺薄,學生就只能淺嘗輒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守住講臺“責任田”就要求老師深耕自己的領域、專業或特長。第三,授課有力度,道理才講得透。理直氣壯地上好思政課,需要具備一定感染力、沖擊力、說服力和解釋力。第四,思維有廣度,道理才講得活。思政課是一門接地氣的課,思政課老師更加要博學和拓新。要將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知識與價值觀的傳授相結合,才能把原本生硬的基本原理課講得深入淺出,能把原本宏大的思想理論課講得有滋有味。第五,育人有溫度,道理才講得好。心中始終裝著學生,在課余時間能思學生之所想、知學生之所缺,上課時間能教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潤物細無聲”地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這是我畢生的追求,與老師們共勉。

張鑫:聽完本次報告受益頗深,受老師報告影響,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產生了一些思考。首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之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次,統籌推進大中小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助力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最后,加強校地聯系增進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成功的關鍵還是思政教師,要求我們做“六要”教師,做經師更做人師。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遴選機制。把政治立場作為教師聘用的首要標準,嚴把教師聘用政治關,實施不合格思政課教師退出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機制。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培養培訓機制。最后是要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激勵和評價機制。加強思政課教師的考核、評價、獎懲、晉職、晉升等規范管理,形成有利于優秀思政課教師脫穎而出的公平競爭的良好機制。

最后由衷感謝本次培訓的主辦方和承辦方,以后我將繼續努力,不負期望!

莫非:結合這幾天的學習,我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如下思考。一是立足現實、注重思想深度。能引起深思、觸動靈魂的對話肯定是有思想深度的對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達到深入人心的教育目的。必須能“說服人”。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打鐵還需自身硬,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透徹理解思想內涵、將生澀難懂的思想理論內化為貼合教育對象思想實際和接受程度的思想理論,以合適的方式將教科書式的知識以鮮活的、有生命的思想呈現在教育對象面前、這樣才能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刻的思想性。

二是博采眾長、拓展思想廣度。如同生命力頑強的大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有深厚的根基、還必須有四通八達的根系和繁茂的枝葉。吸收各種有益的思想、博采眾長。拓展思想的廣度。由于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要使其接受教育者傳達的思想、知識和觀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既要精通專業知識。還要開闊自己的思想視域,拓寬思想范圍,不斷吐故納新,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三是以情感人、展現思想溫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思想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達到育人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一門冷冰冰的純理論課程。而是一門充滿思想魅力的有溫度的課程,它的溫度是通過教育者的熱情展現出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針對受教育者的思想、生存、心理等現狀,以真誠的感情通過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對話,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目的。

方圓:在這次培訓中,譚吉華老師提到了思政課鑄魂育人的相關思考。這也正是我近年正在研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高位,強調思政課教學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作為高校的一門思政課,在教學中如何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到實處?檢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四卷本,收入2012年11月到2022年5月的著作共399篇。在這些著作中,關于“魂”的論述就有62篇;占6.4%。其中,關于“中國精神”的論述15處;“民族精神”的論述34處;“時代精神”的論述17處;“信仰”的論述113處;信念的論述298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魂”既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信仰和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綱要”課作為一門思政課,鑄什么魂、如何鑄魂,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部以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為主體的中國近現代史,就是“魂”的賡續和發揚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魂”的經典論述,“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魂”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魂,“時代精神”是國魂。同時,魂也是一種信仰和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這是黨魂。把習近平關于“魂”的論述融入“綱要”課教學,就是鑄民族魂、國魂和黨魂以育人,是課題研究的具體對象。這是我最近對“鑄魂育人”問題進行的一些思考。

袁靜:今年湖南省高校新進思政課教師專題培訓已開展過半,本人作為思政課教師參加了這次培訓,感覺收獲滿滿。現將本人的所思所想小結一下:課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些年來教育界出現的新名詞,但是在我看來其實我們在授課的過程中也一直踐行著這一理念,只不過說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說的文化與情感目標。通過培訓我進一步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就必須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鑄魂育人,任重道遠。不管什么時候,為黨育人的初心不能忘,為國育才的立場不能改。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張莉:本次培訓使我受益良多,也讓我對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英語考試有聽力測試,這是因為英語是門語言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采取這種方式考試是符合這門學科特點的。思想政治學科有著其自身的特點,當前這門學科主要強調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內化。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學評價時,其評價方式往往較為單一,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通常主要以學生成績作為依據,造成對學生的片面評價;當前這種評價明顯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具有客觀性,難以真實反映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這種評價模式沒有體現出這門學科的特點。

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盡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要摒棄以學生成績為評價依據的評價模式,堅持注重學生發展的原則,注重教學過程評價。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日常表現,在內化于心的基礎上,還應當重視外化于行,將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只有保證教學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才能夠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作用。

陳祖名:通過三位專家的教學講授,獲益匪淺,陳萬球教授強調思政教師應該教研一體,以教促研,發現研究問題,用研究來解決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傳授了一些著名學者在各自領域里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不同研究視域,重要的是做科研,寫論文要成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必備的能力;張明海教授則在課堂上強調核心價值觀的融入應該體現在學生反饋中,教師應該融會貫通,準確解釋傳達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系好學生在未來成長過程中的第一粒扣子;譚吉華教授介紹了大中小學思政課有同異,但是要相互接力,成為一體化的教育,在學生每一個階段都做好思政教育,確保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代代相傳。

李愿:“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也,有大師之謂也。”通過這幾天的交流學習,使我更加感受到一堂好的課程需要老師的大量心血準備和展現。一位好的思政課教師要把握好教學與科研的辯證關系,正如柳禮泉教授所說的:要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課堂;一堂好的思政課則是要以價值引領為導向,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要做到政治上有高度、理論上有深度、思維上有新度、內容上有廣度和課堂上有溫度,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在日后的工作中,更要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書育人的全過程,終身學習,在教學和科研中收獲正能量!

陳瑋:8月24日上午,張明海院長在給我們做培訓的時候提到:為什么我們用心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會出現留學深造一去不復返的現象?以下是我的幾點淺顯思考。

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思政課就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三、努力做一個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六要”思政教師,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達到鑄魂育人、啟智潤心的目的,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態做好大學生青春賽道上的引路人。

黎海峰: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八個相統一”思想,這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

作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現思政課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突破點。應積極探索“請進來+走出去”實踐教學模式。一方面,將“大國工匠、最美駐村書記、道德模范、杰出校友、法律專家“請進來”。結合授課專題,開展理想與信念、人生觀與價值觀、專題普法、職業道德、黨史教育等主題講座,通過現身說法,傳遞人生感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帶領大學生“走出去”進行“沉浸式”教學。充分利用學校周邊資源,走進企業、走進法院、走進鄉村、走進紅色基地,讓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提升內在修養,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實現思政小課堂向社會大課堂的過渡。

張韜:本次培訓,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被幾位教授先后強調的“研學一體”的理念——“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課堂。”這體現了教學與科研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教學中發現科研的火花,再將這思想的火花轉化為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這對于剛進入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的我深受啟發,我也會將這一理念貫徹落實到之后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去。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點則是對于陳萬球教授對于科研的熱忱與勤勉,在平常可以背誦諸多馬恩著作,所以才能“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成為著作等身的優秀學者。這種愛崗敬業的精神也是我在日后科研工作中所要努力學習的。

伍嬋:作為一名新進思政教師,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培訓。 第一次參加思政課教師培訓,收獲很多。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最終是使大學生在政治上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增強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夯實學生思想基礎的主陣地,思政課絕對不是簡單的政治宣傳,思政課所講的理論、觀點、結論必須經得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善用“大思政課”,要錨定育人“大”目標,建好思政課堂,著力培養胸懷“國之大者”,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要推動時空“大”延展,創新教學形式。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充分彰顯“大思政課”的實踐品格,把傳統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紅色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所在地等開展實踐教學;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增強課堂的智能化、數字化,建設智慧課堂,提升教學的浸潤性、實效性。

作為新時代的思政教師,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課堂講授,還可以通過儀式教育體悟、創設情境體悟、社會實踐體、組織研討等多種形式不斷推動思政課程的改革創新,培養出能擔當起大任的時代新人。

潘鈺:作為一名新進思政課教師,我很榮幸參加此次湖南省高校新進思政課教師專題培訓班。經過這兩天的培訓,我感受頗深,這次培訓,對于我們毫無教學經驗的新教師而言十分重要,這關乎著我們能否順利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我們的講課水平。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柳禮泉教授給我們講的研教一體——思政課教師職業發展的理性自覺與實踐路徑,柳教授提到“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課堂”,并且強調教學是立業,科研是強基,要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可以說是深入淺出,字字珠璣。

新時代我們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更需要從自身做起不斷接觸和學習不斷更新理論,不斷磨煉和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走在前面,從而有能力去培養學生。因此,在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要努力成為教學、科研兩手硬的全能型教師,以科研支撐教學,努力當好一名思政課教師。

陳飛:通過本次新進思政課教師專題培訓,參與了眾多優秀思政教師的課程深有感悟。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要堅持學在前、做在前,正如柳禮泉教授課程中所講“思政課教師職業發展要做到立業與強擊、相濟與互促、相克與相生、相融與相長”。積極參加培訓聆聽優秀思政教師報告,廣泛閱讀關于解讀全會精神的理論文章,并將全會精神融入教學課堂,引導學生堅定擁護和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聆聽了馮剛教授課程“從百年黨史豐富底蘊領悟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現領悟學習“十個堅持”的寶貴歷史經驗”揭示了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揭示了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揭示了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根本途徑。

作為一名新進思政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多向前輩請教,多向名師看齊,努力把思政課上成讓學生真心喜愛,真身受益的課程,有利于我們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養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秦垚:在新時代,對高校思政課進行改革創新,切實提升思政課育人成效迫在眉睫。個人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思政課教師應當對當下學情進行研判,充分認識到新時代學生的新的特點,乃至更進一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專業特色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

二是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整合資源,合理利用地方紅色文化,如在岳陽,可以結合“駱駝精神”“英模張超”等先進事跡。

三是思政課的教育教學要切實做到“三全育人”,不落一人。當前思政課中的實踐教學由于教學資源、場地等限制,只能在學生中擇優開展,這大大削弱了全員育人成效。

總之,作為新進思政課教師,使命在肩,責任重大,唯有不斷學習和積累,深入研究,夯實基礎,才能站住、站穩、站好講臺。

譚子昕:于8月24日上午,張明海教授為本次培訓的同仁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其主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課堂全過程》。講座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思政課堂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部分:“融入現實的必要”。

在擔任思政教師的這一年以來,在授課過程中曾有多次提到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概念。盡管在課后,對于這十二個詞語,許多同學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時卻留下了一些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大學生涯期間,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歸之于道,這就是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沒有做好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所造成的,而通過張教授這一部分的講授,我受益頗深。從偉大導師馬克思的“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出發,再結合當今黨和國家的各項舉措,由此延伸到社會整體的風氣氛圍,其實點點滴滴都蘊含著其現實意義。

最后,特別感謝相關部門與各位前輩大佬能夠給予我這次學習的機會,也有幸遇到各位優秀的同仁營造了一個勤思好學的環境,能夠讓我在思政教師這條路上不斷前行。

王益蘭: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國人民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這新時代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不斷開拓新境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為一名醫學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努力做到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的“四個相統一”。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好老師”“大先生”,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同時,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羅健明:感謝學校領導提供這次學習的機會,做為新教師,通過培訓,自己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知識一下子變得豐滿起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受到了熏陶,其中各位培訓主講教授的不同內容讓自己享受到一次課程思政方面的饕餮盛宴,收獲頗豐,受益匪淺。給我印象較深的有:

一是柳禮泉教授主講的《思政課教師職業發展的理想自覺與實踐路徑》讓自己對于思政課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更直觀的認識。柳教授從四個方面闡述了觀點:立業與強基、相濟與互促、相克與相生、相融與相長等。宏觀角度分析了當前形勢下,我們作為高校教師做好思政課程的路徑。

二是張明海教授作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的講座,實踐性強,可遷移性強,通過真實案例,運用已有驗證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自然地、潤物無聲地設計好思政課程、講好思政課程,指導性特別強,尤其是對于我這種新教師來說,可稱是及時雨般的學習素材,模仿版本。

最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把我今天所學所想,融入到我的實際教學中,勤于思考,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自我,提升教學能力,提高專業素養。

扈兵:教師是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事業之基、強校之本。在大學所有的資源中優秀教師和優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資源。”作為這一主體,教師一方面要加大對課程本身的研究力度,同時應當認真研究教學自身的規律,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除具備相應的科研基礎和學理支撐外,更使教學自身在科學軌道上實現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大力改進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蘊含的科研基礎,使得教學和科研融為一體。


附:成員列表

翟真杰  鄭品芳                  

   陳祖名          黎海峰      

               譚子昕  王益蘭  

羅健明    



  • <center id="9wjrh"></center>
    <bdo id="9wjrh"></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