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
“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深刻揭示了實踐育人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價值。
社會實踐是當代青年學生認知國情社情民情、強化情感認同、鞏固理論知識、增強歷史體悟、提升社會責任的有效途徑。因此,實踐育人作為高校“十大”育人體系之一,在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中具有基礎性、引領性、示范性的價值意蘊。
以實踐育人凝聚“全員育人”共識。實踐育人既是育人導向,也是育人方法,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必要之舉,應以實踐育人凝聚“全員育人”共識。長沙理工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高校,積極發揮學科優勢、立足專業特色,在推進實踐育人中作出了積極探索。一是優化機制。切實構建起實踐育人的管理運行機制、內容融通機制、實效落地機制、效果評價機制,保障“全員參與實踐育人”的運行實施;二是壓實責任。根據“三全育人”的建設標準和實踐育人的具體要求,科學分解建設目標中的層級任務和指標,劃分責權,壓緊壓實職能部門、二級學院、思政干部、專業教師、管理服務人員等不同群體在實踐育人中的具體責任,并作為其工作考核考量的首要標準;三是成果激勵。堅持實踐育人的成果導向,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發揮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建設實踐育人項目,建立實踐育人師生共同體,將實踐育人成果納入教師晉升職級職稱的考核評價體系。
以實踐育人拓展“全過程育人”路徑。“全過程育人”體現了育人的時段要求,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中,應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著力將實踐教育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時段,確保實踐育人不斷線。一是要融通實踐內容。實踐教育形式多樣,有探討辯論、心得交流、實地考察、社會調研、情境模擬,以及實驗操作、課程設計、工程實訓、畢業設計、技能競賽等等,應按照課程建設思路,將從屬于同一學科下的不同實踐教學組合成專門或專題實踐教學課程,以強化青年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鞏固,達到“知行合一”目的;二是要注重分層分類。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心智結構、接受能力、認知水平、專業水準的差異,分年級建立實踐育人教育活動模式,確定不同年級的實踐教育主題,將同一年級相關實踐教學統一于主題之下,聚焦學生專業發展、科學設計實踐環節,形成不同實踐教育活動的同頻共振;三是要繼承創新。在繼續開展和推進常規的寒暑假社會實踐、學雷鋒活動月、西部志愿者、社團協會等實踐活動的同時,應大力創新形式和載體、突出時代特色,不斷增強實踐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
以實踐育人聯動“全方位育人”資源。“全方位育人”體現了育人的空間要求,是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的有效銜接,需要多方力量參與、利用多種資源。因此,一是要多元聯動。充分發揮家庭、社會、政府、企業、民間組織等在實踐育人中的各種優勢和獨特作用,厘定其參與實踐育人的責任清單,構建起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盡責任、社會廣參與、政府有保障的實踐育人協調聯動機制;二是要建設實踐育人基地。有效利用校內外各類實踐教學平臺,廣泛整合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園區等實踐教學基地,有效銜接各類實踐教育資源,建立科技創新、志愿服務、社區幫扶、技能訓練、就業創業等多種形式的實踐育人平臺,建設立體、動態、開放的實踐育人基地;三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5G技術等,實現線上與線下實踐育人的有機融合。整合課程資源、教學資源和實踐活動資源,建設集價值引領、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一體的網絡互動社區,打造覆蓋面寬、影響力大、引領性強的高水平綜合性智慧實踐教學平臺;四是要推進“產教研”校企合作。對接高校學科發展與企業產業技術發展需求,聘請企業領軍人才擔任高校創新創業等實踐教學的導師,將最新科技成果應用于高校實踐教育教學之中。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